今天是:

陕西省道教协会

【2016年第2期】紫阳真人寻踪记

时间:2016-08-11    来源:三秦道教    作者:徐永恩

          10月12日8点半,我到安康车站,乘坐9点的车去紫阳县。紫阳,是全国唯一以道教人物命名的县。明正德七年(1512),因紫阳为“川陕咽喉”,割金州西南及汉阴东南设为县,即以紫阳为名。
  从安康到紫阳70余公里,全程高速,70分钟到达。虽是高速,但车速不很快,因为是山路,限速行驶。看见汉江边的山上有许多雄伟的建筑,我估计是到紫阳县城了。
  说心里话,去紫阳寻访张伯端踪迹,我心仪已久,毕竟它是浙江天台人张伯端隐居之后而出名的地方。车从高速出口下,再绕回匝道,穿山弯,才到县城对面的桥头,见有人在这里下车,我便问当地人,去真人宫在哪里下车比较方便。他们告诉我,去真人宫就在桥头下车,于是我赶紧下车。
  下了车,有种回家一般的感觉,特别亲切。天台与紫阳,相距1000公里,就因为张伯端把二者紧密联系起来。桥头边有指路牌,真人宫和文笔山的箭头指向右转的公路。我见桥头有通往江边的台阶,还是先去江边看看风光吧,便顺着台阶往下,朝江边走。站在江边拍摄对面的紫阳县城,位置不错,基本上可以拍下紫阳县城全景。县城背后的山上翻滚着浓雾,远处的汉江仿佛笼上了一层薄纱,轻柔地飘动着,那样舒缓。我在游步道上不断变换位置,选择较好的摄影角度,可惜相机不争气,镜头旋转不很灵敏,似乎存心与我过不去。沿着江边的路,一直到看见前方巨大的吊车正在施工,只好停住脚步,回转。
  迈上台阶,回到公路,朝指路的方向走去。走了几个弯,见路边几幢新楼,楼窗上有人在张望。我突发奇想,何不走进屋里去拍对面的县城?当即和他打招呼,问他可以进你屋里拍张照片吗?他点头答应。我便走上二楼,在窗前对着汉江对面拍了几张,位置不很理想,便下楼,继续顺公路前进。
  又过了一段,我继续打听真人宫的路,路人说我这样顺公路走,比较远,还是下去走小路近。于是,按照他的指点,我又往下回到小路上去。说是小路,其实是原来通往真人宫的大道——游步道,因为施工,才变成小路。
  小路真难走,因为刚下过雨,加上施工车辆进出,弄得坑坑洼洼的,相当泥泞,路中间积满了水,我只能寻找路边略高处小心翼翼前进,生怕滑倒泥水中。又走了许久,不见有真人宫的影子,问当地人,说继续往前,有个广场,再前进就可以看见了。
  沿着泥水路走了几百米,果见一个水泥广场,场边顺着汉江有木制的游人栈道,只是被施工的围栏挡住,看不见而已。广场向江心突出,正可以拍摄对面的紫阳县城。我徜徉在空旷的广场上,因为施工,很少有游人光顾。木制的游步道倒很宽敞,宽二米余,小县大气魄。
  游步道尽头有个亭台,耸立于江心。那亭叫观江亭,二层六角的亭子,六角翘然隆然,油光铮亮的。我站在亭子上,眺望汉江上下游。汉江东来,任水北淌,双桥并架,两水交汇,成为清浊分明的“鸳鸯奇流”。巴山环拱,凤岭回翔。看下游,铁路大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周围的巴山笼罩在迷雾中,灰白地翻滚着。
  走完游步道,又上泥泞小道,拐过山尖,才见一山沟。山沟名紫阳沟,因紫阳隐居而名。进山沟,不一刻即到真人宫山门。山门新挂的横幅上写着“尊道贵德,和谐发展”八个大字,门额上无真人宫字样。门边依小路,一弯起伏的红色围墙。走进山门,便见一只真人宫的圆形香炉竖立着,香炉后便是真人宫侧殿即凉亭。进侧殿,才是真人宫大殿,“真人宫”三字处在大殿的北端即朝山门方向,被侧殿遮挡住,不很显眼,因为侧殿建造时间在大殿之后的缘故。
  大殿坐西朝东,一排五间房,当中一间门额匾上书“紫阳真人宫”五字,金光闪闪。殿内正中供奉南宗始祖紫阳真人张伯端,两旁各立一道童。石泰、陈楠,薛道光、白玉蟾分立左右。两端各是一幅壁画。最里是香客大厅,一块紫阳县道教协会的牌子挂在门口。整个真人宫是由原先化工厂的废弃房子重新规划改造而成的。
  我站在大殿前,面对的是东边“文笔参天”,乃紫阳八景之一。据小陈介绍,以后把整条紫阳沟开发为旅游区,将改名为养生沟。对面的文笔山上塑一尊紫阳真人大像。文笔山已经辟为“文笔公园”了。我插话说,干嘛要改成“养生沟”?这名字太凡俗且无特色,不如“紫阳沟”特具仙气,又承载了古典文化的遗迹。小陈一脸无奈地笑了。
  宫里冯道长不在,去西安了,只有道徒小陈。我道明来意,他很高兴,有远方来客,不亦乐乎!我们拉起家常,并谈起九月初天台山桐柏宫道教文化节一事,冯道长因事未能出席。聊天中得知,小陈前几年曾在路桥打过工,对天台有些许了解。他介绍了张伯端在紫阳的隐居修道简况。张伯端修炼的地方位于紫阳县城对面,离汉水水面30米高的南岸临江山洞里,名叫瓮儿山仙人洞。洞东还有紫阳瀑布,紫阳沟从崇山峻岭中曲流而出,至谷口入汉江,成一瀑布,高约15米,以前如白练悬挂谷口,至今难觅踪迹。因安康建水库,汉江水位抬高,瀑布与仙人洞均被淹水下。张伯端隐居的仙人洞,风光秀丽,溪流潺潺,古洞幽深,林木森森,真是人间仙境。
  清道光《紫阳县志》记载:“紫阳洞在城汉滨南岸,真人张平叔面壁处,危石磋峨,修篁掩映。明永乐间,有田继开者入其中,遇大蛇挡道而止。自是洞门遂塞。……万历癸巳,有河南羽士钟太鸾,追觅真人故迹至紫阳。募工凿洞,仅丈余,获铜鼎、古砚,皆非人间物。乾隆时,邑令张志超春闱北上,遇真人于河南旅舍,到任后,复遇真人于神峰山,因即在洞前建阁焉。”明代江苏武进游人潘大钺的《仙人洞摩崖诗碣》颂道:“石径藤萝古洞天,松风竹月任年年。游人莫道神仙远,我肯回头我亦仙。”
  清县令张志超的《瓮山仙迹记》道尽仙人洞之妙:“瓮山则蜿蜒而秀拔,汉水则萦环而纡绕,其洞则窈窕而玲珑,其石则整容而突兀。”
  明代教谕王三锡的《紫阳仙洞》说得好:“径迷瑶草秀,洞隐碧潭寒。招鹤云还锁,听猿月正圆。”紫阳洞口的对联更道出了紫阳洞的玄机:“四面云山仙作主,五湖烟水人忘机。”
  据考,明清之前此处即有人工建筑。洞前石壁上有宋元丰年间石刻。元汉中太守杨奂《紫阳阁》诗云:“碧瓦朱薨动紫烟,清风吹袂渺翩翩。梦回忆得三生事,悔落黄土六十年。”
  张伯端于熙宁二年(1069),随陆诜自桂林至成都,于成都天回寺遇刘海蟾授以金液还丹诀,乃改名用诚,号紫阳。陆介夫死后,张伯端失去依托,事扶风马默(处厚)于河东。溯汉水而择兴安之汉阴山中修炼,即今汉中紫阳县之紫阳洞。张伯端在紫阳隐居悟道达五六年之久,自谓“筑室于山青水绿之中,乃扬罄然而怡怡然,若有所得”。熙宁八年(1075),告别仙人洞,归以所得萃成秘诀八十一首,演说金丹之旨,号《悟真篇》。
  小陈告诉我,仙人洞就在江边望江亭的地方,一块突出的大石附近,现在被淹在水下。张伯端居住在临江的山洞里,出入鸟道,朝来夕往,行迹无踪,人以神仙目之,故修庙绘像,供奉神灵,名所在之紫阳洞为“仙人洞”。张伯端在紫阳留下许多神奇而美丽的传说,紫阳茶扬名宇内。
  我坐在真人宫里,品着紫阳茶,凝神久之,深为张伯端感动和骄傲。张伯端为了追求心中的真谛,辗转跋涉,苦觅修炼之所,终隐紫阳洞中,历数年,遂成正果,为南宗一代宗师,名垂青史。可以想见,那个时代,那样的生存环境,要克服多少个意想不到的艰难,方能修成正果哦!
  我在真人宫吃了中饭,告别了小陈,顺着文笔山腰的小径往县城而去。走在高高的桥上,回望真人宫,那宫在群山的环抱里,红色的建筑竟成了万山丛中一点红。虽然那里不是紫阳真人的修炼处,但是水下的紫阳洞无法再开发,只能重新修建个真人宫来纪念这位使县治之江滩、沟渠、茗茶、竹石皆以紫阳名之的高道张伯端。
  在桥上沉思良久,我才不舍地离开,打听去对岸的路,过大铁桥,径往县城而去。我去新华书店寻找有关紫阳旅游的书和地图,去邮政局寄封挂号信,盖上邮戳,权作纪念,表示某某到此一游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