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山栖云王真人语录》(上辑)
时间:2020-12-03 来源:陕西省道协网站整理 作者:论志焕
《盘山栖云王真人语录》,简称《盘山语录》,《正统道藏 · 太玄部》有收录,为金元之际全真道士王志谨的答问集录,由其弟子论志焕所编集,共100余则,是一部专论性功修持的道教全真派典籍,编者论志焕称此书“诚为初机学道者之指南也。”
王志谨(公元1177年—1263年 ),号栖云,金元之际全真道高士,曾隐居在盘山,后辈弟子称他为“栖云真人”。栖云真人师从广宁真人郝大通,更兼受到过长春真人丘处机的教导,继承着重阳祖师的全真道思想,被封赠为“惠慈利物至德真人”。
为方便网页浏览和手机阅读,陕西省道协网站将本书分为了上下两辑。
【一】
时,师在盘山,普说云:“大凡初机学道之人,若便向言不得处,理会无着落、没依倚,必生疑惑,为心上没工夫便信不及,信不及则必不能行,行不得则胡学乱学,久而退怠。
今且说与汝等眼前见得底、耳里听得底、信得及处行去,从粗入妙,亦不误汝,虽是声色,便是道之用也。如何是信得及处?汝岂不见许大虚空及天地日月山水风云,此不是眼前分明见得底?便是修行底榜样,便是入道底门户也。
且如云之出山,无心往来,飘飘自在,境上物上挂他不住,道人之心亦当如此;
又如风之鼓动,吹嘘万物,忽往忽来,略无凝滞,不留影迹,草木丛林碍他不住,划然过去,道人之心亦当如此;
又如大山,巍巍峨峨,稳稳当当,不摇不动,一切物来触他不得,道人之心亦当如此;又如水之为物,性柔就下,利益群品,不与物竞,随方就圆,本性澄淡,至于积成江海,容纳百川,不分彼此,鱼鳖虾蟹尽数包容,道人之心亦当如此;
又如日月,容光必照,公而无私,明白四达,昼夜不昧,晃朗无边,道人之心亦当如此;
又如天之在上,其体常清,清而能容,无所不覆,于彼万有,利而不害,道人之心亦当如此;
又如地之在下,其体常静,寂然不动,负荷万物,无党无偏,道人之心亦当如此;
又如虚空广大,无有边际,无所不容,无所不包,有识无情,天盖地载,包而不辨,非动非静,不有不无,不即万事,不离万事,有天之清,有地之静,有日月之明,有万物之变化,虚空一如也,道人之心亦当如此。
道同天地,其用若此。体在其中,工夫到日,自然会得。动用合道,自有主者。若便觅言思路绝处,则失之矣。既入玄门,各宜勉之。 ”
【二】
或问曰:“初学人修炼心地,如何入门?”
答云:“把从来恩爱眷恋、图谋计较、前思后算、坑人陷人底心,一刀两断去。又把所着底酒色财气、是非人我、攀缘爱念、私心邪心、利心欲心,一一罢尽。外无所累则身轻快,内无染着则心轻快,久久纯熟,自无妄念。更时时刻刻护持照顾,慎言语,节饮食,省睡眠,表里相助,尘垢净尽,一物不留。他时自然显露自己本命元神,受用自在,便是个无上道人也。 ”
【三】
或问曰:“修行之人如何得清静?”
答云:“心不逐物谓之安心,心不受物谓之虚心,心安而虚便是清静,清静便是道也。 ”
【四】
或问曰:“修行人多说除情去欲,此以上更有甚么?”
答云:“除了情,到无情,除了欲,到无欲;无情无欲底,则汝道这个是甚么? ”
【五】
或问曰:“修行人头头要不昧,如何得不昧?”
答云:“初心未炼,出入不知,不会收纵。遇境遇物,一向着将去,颟顸模糊,只待困了方休。不明自己,便是昧了也,便与托生底一般,不知不觉透在别个壳子内,只待报尽方回,此为昧了故也。若专用知用觉,又被知觉昧了也。修行人若于二六时中点检自己,不被一切尘情玷污,境上物上轻快过去,便是不昧也。 ”
【六】
或问曰:“性命之事如何护持?”
答云:“若在万尘境界内来去滚缠,虽相应和,要自作得主,不一向逐他去。事不碍心,心不碍事。如护眼睛,但有纤尘,合眼不受,如此保护,久久见功。但心有受,即被他物引将去也,便作主不得。 ”
【七】
或问曰:“某念念相续,扫除不尽,如何即是?”
答云:“朝日扫心地,扫着越不静,欲要心地静,撇下苕帚柄。”其人拜谢。
【八】
或问曰:“自来修行之人必先立志,如何立志?”
答云:“每在动处、静处,一切境界里,行住坐卧,念念在道。逢魔不变,遇害不迁,安稳处亦如此,巇崄处亦如此。拼此一身,更无回顾,精进直前,生死不惧,便是个有志底人,故经云:‘强行者有志。’ ”
【九】
师到南宫(地名,在河北省东南),于长真观夜坐,对众普说云:“初心出家,未能独立,须仗丛林,或结道伴,递相扶持,不至偏颇。然有三等,有云朋霞友、有良朋知友、有狂朋怪友。
凡有志节,炼心地,究罪福,绝尘情,逍遥方外,同志相求,遂为笃友,此等谓之‘云朋霞友’也,以其心与云霞相似,尘事碍他不住故也;又有习学经教,琴书吟咏,高谈阔论,褒贬是非,此等谓之‘良朋知友’,以其虽不炼心,亦不作恶故也;又有一等,不治心地,不看经典,不顾罪福,出语乖讹,作事狂荡。触着一毛,便起争斗,夸强逞俊,恃力持胜,欺压良善,相率成党,此等谓之‘狂朋怪友’。
此三等人身谢之后,各有安置去处,随其功业,各得受报。其云朋霞友,升入无形,游宴玉京,或为神仙,或为天官;其良朋知友,尘心未尽,不出人伦,往复受报;其狂朋怪友,受了十方供养,全无功德,填还口债,或堕酆都,或堕旁生,轮回苦趣。若到如斯,悔之何及?聪明达人,细细思之,各寻长便。”
【十】
或问曰:“学人如何是觉性?”
答云:“指东画西,这般虚头且休,不如下些实工夫去。谓如心上有底、眼前见底、情欲烦恼、人我无明等,喻似面前有一眼大琉璃滑井,若丝毫不照顾,便堕在里面,万劫不得出。若先见又识破,方欲下脚,急须退步,则这个急退步照顾底,便是汝觉性也。若分明堕在人我阱里,犹自指空画空,说向上事如何,干甚觉性事? ”
【十一】
或问曰:“如何是定性?”
师乃移位近前,正身默坐,良久云:“汝问甚么定性?”其人不省,旁有先生起而稽首谢之。师云:“张公吃酒李公醉。”其人大笑不已。
【十二】
或问曰:“学人本为生死事大,求之不明,以至狂荡,其意如何?”
答云:“一念无生即无死也。不能如此者,盖为心上有情,性上有尘。情尘般弄,生死不停。欲求解脱,随遇即遣,遣之又遣,以至丝毫不存,本源清净。不逐声,不逐色,随处自在,虚静潇洒,天长地久,自明真宰。盖心正则事事正,心邪则事事邪。内既有主,则人爱底(同“的”字,下同)不爱,人嫌底不嫌,从来旧习般般勒转,六识既空,真宰常静,更有何生死可惧?
若到如此田地,却又一向没收没拾,藏伏不住,似着邪着祟底一般,向外驰骋,狂狂荡荡,便是神气散乱,作主不得,便认作真欢真乐,学古人行歌立舞。殊不知古人当时亦是解粘释缚,别有得处,以此自乐,岂肯纵心颠蹶以诳惑世人哉?却不知无欢之欢乃真欢也,无乐之乐乃真乐也,无知之知乃真知也。今为识神所搬,邪气入心,以至狂荡,无药可疗也。 ”
【十三】
或问曰:“开眼有尘境,合眼有梦境,众中有逆顺境,如何得安稳去?”
答曰:“修行人收心为本,逢着逆境,欢喜过去;遇着顺境,无心过去;一切尘境,干己甚事?凡在众中,虽三岁小童,不敢逆着,不敢触犯着,常时饶着;一切人逆着自己,触犯自己,常是忍着;忍过饶过,自有功课。一切人皆敬着,一切难处自承当着。久久应过,心境纯熟,在处安稳。一切境界里平常过去,更无动心处。向诸境万缘里心得安稳,更不沾一尘。净洒洒地昼夜不昧,便合圣贤心也。”
【十四】
或问曰:“‘识得一,万事毕,’又有云:‘抱元守一‘。‘一’者是甚么?”
师云:“乃是混成之性,无分别之时也。既知有此,即堕于数,则不能一矣。一便生二,二便生三,三生万物,如何守得?不若和一也无。故祖师云:‘抱元守一是功夫,地久天长一也无。’ 向这个一也无处明出自己本分来,却不无也。故经云:‘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为照了。’(语出《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
【十五】
或问曰:“出家人有学古人公案者,有学经书者,有云古教中照心,是否?”
师云:“修行人本炼自心,从凡入圣。出家以来,却不肯以此为事,只向他古人言句里搜寻,纸上文字里作活计,寻行数墨,葛藤自缠,费尽工夫,济甚么事?及至阎老来唤,一句也使不得,一字也使不得。却不如百事不知、懵懂过日底却有些似。把如今着恁寻趁底工夫,向自己本分事上寻趁,则不到得虚度时光。
如何是自己本分事?只这主张形骸底一点灵明,从道里禀受得来,自古及今,清净常然,更嫌少甚?自澄理得明白,便是超凡入圣底凭据。若信得及,便截日下功理会去,自家亦有如此公案,便数他人珍宝作甚么?快便自受用去,管取今以后不被人瞒也。”
【十六】
师因有作务,普说云:“昔东堂下有张仙者,善能木工。不曾逆人,谦卑柔顺,未尝见怒形于色。众皆许可而常赞叹,遂闻于真人(这里指长春真人丘处机)。真人曰:‘未也,试过则可,喻如黄金,未曾炼过,不见真伪。’
一日令造坐榻,其人应声而作。工未毕,又令作门窗,亦姑随之,已有慢意。工未及半,又令作匣子数个,其人便不肯,遂于真人前辩证,欲了却一事更作一事。真人乃云:‘前因众人许汝能应人不逆,未曾动心,今日却试脱也。修行之人,至如炼心应事,内先有主,自在安和;外应于事,百发百中。何者为先?何者为后?从紧处应。粉骨碎身,惟心莫动。至如先作这一件又如何?先作那一件又如何?俱是假物,有甚定体?心要死,机要活,只据目前紧处应将去,平平稳稳,不动不昧,此所谓常应常静也。’ ”
【十七】
或问曰:“有人云‘业通三世果’,有否?”
答云:“岂不闻古人有言‘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昔有人背生恶疮,痛不可忍,脓血交流,寻无人处自缢而死。似此之人,自己性分又不了,又不肯承当宿世脓血债负,虽自致死,再出头来亦要偿他。
何以知此为宿业耶?昔有一显官,不欲言其姓名,但道因果足矣。其性酷虐,但心不喜即捶挞随从奴仆。一日坐尻上忽生痒痛,搔之则去皮,渐次血肉分裂,如新拷掠者,痛不可加,以致命终,以是知脓血债负必然还报。岂止此事,乃至大小喜怒、毁谤、打骂、是非、见面相嫌,皆是前因所结旧冤现世要还,须当欢喜承受,不敢辩证。承当忍耐,便是还讫;但有争竞,便是抵债不还,积累更深,冤冤重结,永无了期。况复天意好还,乃至人间恩怨相伤,无非冤债。
昔长春真人住长春观日,忽值大兵北还,远藏匿以避。逢一贵宦,与真人素相识者,家世奉道,自言夫人被虏,欲罄家资赎令出家,拜问真人,真人脱然不可。其事议间,兵去已远。他日贵宦且询不可之意,真人曰:‘夫人与昨虏之人有三年宿债,今既相对,乃前缘也,三年后却还来此出家。’后果三年放还,得簪裳出家,来诣长春观参见真人,以从来奉善,却得入道。贵宦方信,拜谢不已。 ”
【十八】
师因一道人有病,普说云:“修行之人饮食有节,动静有常,心神安泰,别无妄作。偶然得病,便是天命,岂敢不受?亦是自己运数之行,或因宿缘有此病魔。先要识破这个四大一一是假,病则教他病,死则教他死。心意宁耐,从他变化。心不在病,重病即轻,轻病自愈。自性安和,浊恶气散,亦是还了病债,亦是冲过一重关节。
若不解此,心必不安。但有病患,心即狂乱,声唤不止,叫疼叫痛,怨天恨地。又怨人不扶持,恨人不求医,嗔人不合药,责人不问候,一向专起无明黑暗业心,见底无有是处。不知自己生死已有定数,假饶慞惶,还免得么?分外心乱,不自安稳。
又不知心是身之主人,主人不宁,遍身皆乱,岂不闻古人云:‘心慌意乱,地狱之门’,分外招愆。如此处心,轻病即重,重病即死,为浊乱其性故也。若事事不节,过分成病。是病因自作,自作自受,更怨他谁?心地下功者,必不如此。各请思之。 ”
【十九】
师因有病者至极不能去得,乃普说云:“修行之人,先须识破万缘虚幻,次要识破此个形骸一堆尘土。平日事上洒脱,临行必得自在。
昔山东有一庵主,临终迁化,淹延不得脱离,使人问长春真人。真人云:‘往日但着于外缘物境上,未曾修炼,以此缠绵不得解脱。’乃寄与语云:‘身非我有,性本虚空。一念不生,全身放下。’ 庵主闻此语,心若有省,乃嘱众兄弟云:‘我为外缘所昧,以此心地无功,临行不决。今劝汝等,各各下功修炼身心,救此生死大事去。’言讫遂终。
又有一道人,临死不决,询问众人曰:‘我如何去得?’或曰:‘想师真者。’其人想数日,又去不得。或曰:‘想虚空者。’其人又去不得。有一老仙闻而视之,其人举以前想里事,今亦去不得。老仙呵曰:‘来时有个甚?去后想个甚?安以待命,时至则行矣!’病人闻语,稽首谢之而卒。
大抵修行之人,一切外缘目前权用,自己本真要实下功。物里事里过得洒脱,临行怎得不洒脱?物上事上滞着染着,临行怎得洒脱?急当修炼。生死难防,有日到来外缘何济?各请思之。”
【二十】
师有云:“修行之人须要立志节(志向和节操),及至有志节,却多执固,执固则事物上不通变,及至事物上通变得,却便因循过日也。以此学者如牛毛,达者如麟角。有志立者,却知不得底;有知者,却行不得底;虽行者,却久不得底。
大抵学道之人,先要归宗祖,次要有志节,须要识通变,专一勤行,久久不已,无不成就也。 ”
【二十一】
答云:“真常且置一边,汝向二六时中理会自己心地,看念虑未生时是个甚么?念虑既生时,看是邪是正?邪念则便泯灭着,正念则当用着。如何是邪念?凡无事时,一切预先思虑,皆是邪妄。如何是正念?目前有事,合接物利生,敬上安众,种种善心不为己事,皆是正念也。其静则体安,其动则用正。不纵不拘,无昼无夜,丝毫不昧,常应常静,平平稳稳,便是真常之道也。”
【二十二】
欲要换过此心,不论昼夜,时时刻刻,动里静里,把这一片顽心裂教粉碎去,方可受用。元本真灵与天地相似,然后静也是道,动也是道,开口也是道,合口也是道,更别求甚么?便是个洒脱底道人也。”
师常有云:“修行之人把自己从来心上染习得偏重底念虑,着功夫用气力煅炼了,难舍着舍去了,乃至此身限到也要舍,况在心上底,但是虚妄,一一除尽,便无烦恼障碍也。若身外底一切事一切物不足留心,眼前来往与蚊虻相似,拂去则快,便自心上难遣底遣去者,那里便是轮回种子耶?
昔长春真人在磻溪(地名,在陕西省宝鸡市)时,常有虎豹夤夜(音寅,深夜的意思)往来,晨夕出入。或生怖惧,清旦欲做藩篱,复自思惟:‘如此境界,有此怖心,便欲遮护,毕竟生死回避得么?’却便休去,兀兀腾腾,任生任死,怖心自无,以至生死境中巍然不动,种种结缚一时解脱。此是难行处行也。”
【二十四】
师有云:“修行人穷究生死大事,须索自己下工夫,不分昼夜。一心澄澈,六根清净。遇声色境界,见如不见,闻如不闻,内心不受。他家扰扰非干己事,如目前风过一般。”
【二十五】
师有云:“修行之人,但见人用事好处,自己仿效去,不可见他人过,却失了自己也。不得递相是非。但存是非,自心不正,久进不得,正能掩邪,邪常谤正。凡存我相,常谤人者,不明自己,乃是外道邪宗也。若有正知正见,必于自己心上体究偏邪,搜求过失。若管他非,非正人也。”
【二十六】
或问曰:“如何是功行?”
答云:“合口为功,开口为行。如何合口为功?默而得之,无思无虑,缄口忘言,不求人知,韬光晦迹,此是合口为功也。如何开口为行?施诸方便,教人行持,利益群生,指引正道,是开口为行也。 ”
【二十七】
或问曰:“视听、食息、手拈、足行、心思,此是性否?”
答云:“道性不即此是,不离此是。动静语默,是性之用,非性之体也。性之体,则非动非静,非语非默。古人有言:‘大道要知宗祖,不离动静语默。’若认动静语默,便是认奴作主。主能使奴,奴岂是主哉?一切抬手动足,言语视听,千状万态,及良久不动,皆是奴仆,非主人也。主人堂上终不得明示于外,然得其用使者则自承当作主人矣。 ”
【二十八】
或问曰:“某下三年死功夫,可以脱得轮回么?”
答云:“修行之人当立决定志,时时刻刻精进炼心,不预未来。岂敢内存胜心,便望超脱?昔有道人初出家来,乃大言曰:‘某觑轮回小可,着些功夫便是免了。’有志下功,不测笃疾缠身,数年不愈,渐消其志。此岂可以胜心为之哉? ”
【二十九】
或问曰:“某于山中独行独坐,亲见山神报未来事,是真么?”
答云:常人之心依着万尘,蒙昧不明。初机出家磨炼尘心,偶然得静乍见静境,便生别个景象,神头鬼面认是心地,乃自欢喜歌舞不休。或有自见知未来事者、或空中闻人预报前事及有应验者、或有亲见过去师真神人来到目前付嘱心地事者......若有心承认,便是着邪。如不除去,养成心病,无法可疗。岂不闻古人云:‘见闻觉知亦是病患’,况是眼见、耳闻、心思底皆属声色境界?岂不闻经云:‘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言之不可及,思之不可至’耶?今已于声色上认为真,便是落邪道也。
昔有道人静坐中,或觉口中有酒味,又梦见人送酒。明日,果有人送酒来,此是心空神应,不为奇特,认之则为着邪宗也。又有道人,坐中忽然神出外游,数百步复回,乃见本形依然端坐。如是数次,亦不为奇特,乃与平常念头出外一般,只争些子分明。若认为功,便是着邪也。俚语有云:‘万般祥瑞不如无,平常安稳却合道。’”
【三十】
师因众论智藏开时辞源涌出,乃云:“修行之人初心离境,如镜乍明;智藏忽开,举意成章,不可住着。若心印定,不感而用,变成狂慧,则了无功;只是神用,非道体也,不可驰骋以为伎能,但涵养则有功也。 ”
【三十一】
“昔有道人住山,草衣木食,誓不下山,以为屏尽尘俗之累。一日,忽有二人各持兵仗来索饮食,先生旋煮山果以待之,未及软,其一人就釜中手取而尝,怒而言曰:‘此等物与人食!’便欲捣去釜底。先生初不言,见此二人怒色,兼以恶言激切。先生密谋,乃因事出外,探得所藏之棒,手按大呼云:‘二人出来,尔等未必近得我!’二人出门笑曰:‘先生住山养成如此胜心,不如下山为俗人去。’二人遂行,望之忽不见。先生方疑是圣贤校勘,悔之不已。”
“此是境上试不过也。”
【三十二】
师因众议不动心,乃云:“昔山东有道人于师傅处自言炼尽无明火,师云‘无明火尽则心不动,便是好人。’他日师密遣人试之,日暮造门,庵门已闭。其人厉声,以杖大击其门,先生内应,声已不顺,勉强开门。来人形状暴躁,先生见之颜色已动,又至堂上,其人不解履便跳上座,殊无礼貌。先生大怒,深责其人。其人拱手笑云:’某非敢如此,师令某来校勘先生不动底心来,今未及试已见矣,不须再勘。‘其人大惭,无言可对。
大抵修行人虽有功夫,岂敢自矜?不觉时便勘脱。其时实到灰心槁形,则无自夸之念;既自矜夸,便勘脱矣。便直饶到得不动处,向上更有事在。 ”
【三十三】
师因人论居圜(音环)守静事,乃云:“昔有道人坐圜有年,一日众人请出,随意行止,旧友见而问之曰:‘师兄向静处得来底,于闹处可用,未知师兄得到端的不动处也未?’其人傲然,良久不言。友人进云:‘某有试金石,可辨真伪。师兄试说汝数年静处得来底心,看如何也?’其人云:‘静处有甚么可说?’友人曰:‘似恁(同您)么,则披毛戴角还他口债去也。’其人忿然大怒,以至出骂。友人笑曰:‘此是汝圜中得来底也?果试出矣。’其人遂怨,终身绝交。
此人不曾于境上炼心,虽静坐百年,终无是处。但似系马而止者,解其绳,则奔驰如旧矣。”
■ 圜,环堵也,中起一屋,筑圜墙闭之,别开小牗以通饮食,便人送也。绝交友,专意修行也。
师尝云:“修行之人,如大匠斫(音浊)木,先正心墨,然后于偏邪分外处渐加斤斧,就正成材,随宜使用,不得动着心墨。若失了心墨,则无所取法矣。偏邪削尽,心墨端然,自与他相应,可以成就一切器用也。 ”
【三十五】
师有云:“修行人常常心上无事,正正当当,每日时时刻刻体究自己本命元神端的处,明白不昧,与虚空打作一团,如此才是道人底心也。积日累功,自有灵验。所以见种种作为不如休歇体究自己去,若一向物上用心,因循过日,却与俗心无异也。 ”
【三十六】
师因众议住持院门,乃云:“修行人住院,须量气力,运动简省,轻快过日,不可与世俗一般争名竞利,却失了当初本心,却忘了性命大事因缘,此是正理也。若能于此炼磨心地,不肯处肯去,苦处当去,得心安稳不动。接待十方,自利利他,安心积行,功行两全矣。若不炼心,认物为我,则一向悭贪习性,窄隘罪过寻俗,误却前程矣。 ”
【三十七】
师因劝众住丛林,乃云:“丹阳真人有词云:‘学道住丛林,校浅量深,择其善者作知音’。若是未能明至理、挈领提衿,凡在丛林递相指教,提纲挈领,共修无上心地大法门,非小可事。
有等无见趣底,不寻知友,不住丛林,漫说云游,又不论心地。南去北来,千山万水,空费草鞋,只寻便宜自在处,触着磕着又早走也。及要快着自己寻好住处,兼觅因缘,如此出家,不知甚么是自己紧切处,不知怎生过日?只图自在便是了也!
殊不知前面有底生死决定到来,看汝着甚支吾?岂可因循过日,虚度时光?当初出家图个甚么?惺惺君子,细细思之! ”
【三十八】
师因作务人有动心者,乃云:“修行人外缘虽假,不可不应。应而无我,心体虚空。事来无碍,则虚空不碍万事,万事不碍虚空。如天地间万象万物皆自动作,俱无障碍。若心存我相,事来必对,便有触拨,急过不得,撞着磕着,便动自心,自心既动,平稳不得,虽作苦终日,劳而无功也。
居大众中,及有作务,专防自心,不可易动。常搜己过,莫管他非,乃是功行。事临头上,便要承当。诸境万尘,不逐他去。自心明了,一切莫辨。如此过日,初心不退,自获大功也。 ”
师云:“修行人有一分功夫,便生一分胜心;有十分功夫,便生十分胜心。既有胜心,则有我相,我相胜心作大障碍,如何得到心空境灭也?
却要重添决烈,把自己身心厝(音错,有放置的意思)在万物之下,常居人后,自念千万不如人,然后可以遣却矜胜之心。心同太虚则无我也,无我则与道相应矣。”
【四十】
师云:修行之人静中境界甚有多般,皆由自己识神所化,因静而现,诱引心君,岂不闻古人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语出佛教《金刚经》)心欲遣识,识神尚在,便化形象,神头鬼面,惑乱心主;若主不动,见如不见,体同虚空,无处住着,自然消散,无境可魔,无物可坏也。
昔有道人,心得休歇,一日坐间忽见恶鬼无数,乘空而来。其人安定此心,体若虚空,冥然不辨。拼此一身,任生任死,其魔自散。为有主在,寂然不动,岂有魔魅?妄心未尽,故显此相。体性湛然,则自泯矣。
【四十一】
答云:“昔长春真人在山东时,行至一观,后有坐圜者。其众修斋次,有人覆真人言:‘圜中先生欲与真人语’。真人令斋毕相见去。不意间,真人因出外,寻及圜所,以杖大击其门数声。圜中先生以为常人,怒而应之,真人便回。斋毕,众人复请以相见,真人曰:‘已试过也,此人人我心尚在,未可与语。’遂去之。
大抵居静本为性命事大,收拾固济,涵养为功,遇境不动,乃是验也。今此击门之声是境,应者是心。心若忘我,如同灰灭,拨之有明,亦无火焰;遇境不动,安详应过,便是心上有工夫也。
今闻些子虚声便早动心,一切恶境怎生过得?虽居圜中,济甚么事?受人供养口债,怎生还得?却不如向动用境中、物上事上,专一磨炼此心去,却是个有见趣底人也。”
【四十二】
或问曰:“修行人有言知觉,又云是病,其旨如何?”
答云:“真知以不知之知,真觉以无觉之觉,元本真灵蒙昧万劫,今方省悟,乃名为觉,一切知见皆从此生。若言有知有觉,又专欲常知常觉,乃是自缠自缚,无病自灸也。若一向不知不觉,却一向透入别壳也。既悟本宗,知觉皆是用处,当用即用,不可为常也。 ”
【四十三】
师云:“修行之人尘心顿歇,俗虑消亡,孤然显出自己元本真宗,便是从来先天底主人。自承当得,逍遥自在,种种法界一时透彻。若到此地,才要韬光晦迹,保护涵养,多则功多。若举意显扬,则不觉暗损光明矣。 ”
【四十四】
师云:“修行之人,性有利钝。性钝者不可坚执,宜住丛林,低下存心,与达理明心底人结缘,缘熟自然引领入道,渐次开悟。
若自性钝滞,又无见趣,每日常与同类相从,交结尘俗,尘境缘熟,久必退道。或遭魔境,作地狱见,无人救援,一向沉堕,深可痛哉! ”
【四十五】
师云:“昔有住圜者闻人说地面,既入圜中,要见地面。
心存此念,随念应现,不知是假。耳里闻底属声,眼前见底属色,心上想底属妄,便见金童玉女、真仙圣贤现形。白日亲见,亦是虚妄境界,妄念所作,便认是地面,更不可破除,模糊一世,着邪着祟。殊不知地面是古人心行到平稳休歇处,故有此名,如人住处,治平荆棘,扫除瓦砾,其地平整,可以居止,名为地面。
修行之人,心地平稳,事触不动,便是个不动地面;万尘染他不得,便是个清净地面;露出自己亘初法身,分分朗朗,承当得底,便是个圆明地面。凡言地面,亦有边际去处,若到无地位、无方所、绝名言处,乃所谓‘玄之又玄’也,如此岂可以眼见耳闻心想底便谓是了哉? ”
师云:“无为者,天道也;有为者,人道也。无为同天,有为同人。如人担物,两头俱在则停稳,脱却一头即偏也。若两头俱脱去,和担子也无,却到本来处。”
【四十七】
师云:“昔东堂下遇雨,知事人普请不择老幼搬坯,众皆竞应,唯一老仙安坐不出。
事毕,大众团坐,有言于长春真人者,真人呵之云:‘坯尽坏,值几何?一人炼心,端的到休歇处,如宝珠无价,且量各人心地用事去!’大抵教门中以得人为贵也。 ”
【四十八】
师云:“昔长春真人堂下有当厨者,众皆许其柔和低下,未尝动心。真人知之,密令人试。
早晨,于厨中所用杂物移之他处,其人造粥渍米及釜,急求匕杓不得,以至溢出,乃大动心。真人见之,教云:‘直饶溢尽只是外物,何消坏心?’其人方省,礼谢不已。 ”
或有医者问云:“某行医道,死者救活百余人,其果如何?”
答云:“直饶救尽天下人,亦不如救自己生死去。世间福报有尽限,自己修炼到无生死处,此福无限量。 ”
【五十】
或有匠人问云:“某修大殿,不征工价,如此诚心,合有何果?”
答云:“不如清静人默坐一时辰,盖有为之福有坏,无为之福无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