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陕西省道教协会

【征文】中国道教的爱国思想绵延不绝

时间:2021-09-29    来源:省道教协会网站整理    

      中国,悠悠五千年文化发展史,中华民族载着历代先祖践行“天人合一"留下的琴棋书画文武医道的真知;载着新时代小康生活的澎湃诗篇;载着新时期伟大复兴的憧憬;载着一带一路引领世界和平发展的担当;注定中国是伟大的,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是自豪的。
      热爱祖国大地,是炎黄子孙世世代代的情怀,这种感情赋予我们民族巨大的精神力量。在诗人心里,爱国主义是“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引深的对国家命运深切忧虑;在民族英雄的心里,爱国主义是“虎门销烟",是抵抗帝国主义,是反对内忧外患,是一声声呐喊,一股股豪情,一片片赤胆忠心,一首首慷慨悲歌;在伟人心里,爱国主义是镰刀斧头、五星红旗唤醒民众,是天安门城楼一声气壮山河,是新时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21世纪引领中国人民实现小康,是未来和世界人民一起共筑和平,共同幸福。每个时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爱国主义表达方式,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恒的。
      爱国不是口号,从历史、课本、影像中看到爱国人士、爱国故事、爱国篇章时,深刻思考做为一名道人如何践行爱国主义。道家先祖留下《太上感应篇》、《清静经》、《道德经》等诸多明天理、善民意、求真知正解扬正信正念的典籍。道教是继承和发扬道家思想的中国本土宗教,从早期道教主张的思想及教理教义就始终贯穿爱国主义精神。如《太平经》卷四十八《三合相通诀第六十五》谓修道者当“助国得天心”;《太平经》卷九十一《拘校三古文法第百三十二》则说:“天乃与德君独厚,故为其制作,可以自安而保国者也。”这里的“助国”、“保国”表示以某种方式来帮助国家治理,或者保护国家安全。其前提就是爱国,因为只有具备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才能产生爱国行动。
      在早期中国道教发展历史中,爱国主义不仅表现为“助国”、“保国”,而且表现为“佐国扶命”。《老君音诵诫经》说:“老君曰:吾汉安元年,以道授陵,立为系天师之位,佐国扶命。”其中所谓“道”即正一盟威之道,如今演变为现代道教的正一派。“佐”即辅佐,“佐国”就是辅佐国家治理,“扶命”即扶持国家命脉的延续。而道教全真派历代先辈如丘处机、王常月等祖师,劝谏止杀、开坛传法教化众生等均是以慈悲之心保国土安宁、民族兴旺的体现。历代道教前辈辅佐国家治理与扶持国家命脉延续,其行为就蕴含着深厚爱国情感,亦为后学教众以身示范爱国主义的实质。
      当然还有相当一批道教传世典籍的名称出现“护国”二字,如《太上护国祈雨消灾经》、《碧霞元君护国庇民普济保生真经》、《太上大圣朗灵上将护国妙经》、《正一法文经护国醮海品》、《护国嘉济江东王灵签》等,“护国”即意味着以实际行动保卫国家安全。道教“护国”一方面表现为精神力量的发挥,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危难之际以实际行动为国分忧,如近代陕西天竺山道教前辈护持红军事迹,至今红军岩纪念室依然展示着当年为保护中国红色革命力量道众付出的努力。道教沿习的有关“助国”、“保国”、“佐国”、“护国”的典籍分别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从汉魏到元明都有,并且在近代以来一直保持如一,中国道教的爱国思想是绵延不绝的。
      众多道家先祖和道教前辈已为吾等后学指明爱国的方向及身为中华民族子孙的规范。我等既已着一身道服,便舍了那些灯红酒绿利欲熏心贪妄苛求,管住一生念想不做扰乱世事之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盛世安泰之际,身为新时期道教教职人员,遵守各项法规,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凡庙中信众来祈福朝拜,便善意相劝立住自身本根,各人安定小家,回馈社会,中国之大家又可多一份平安吉祥。平日我等经韵清音绕耳,多读真知典籍,强身健体练就柔韧之身,在祖国需要之时,无论是协助安民、导读传统文化,还是保家卫国发出正义的声音,我们都时刻以慈悲之心准备着,践行践知,知行合一,因为吾等教众爱中国!


(本文系商洛市道教协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