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洞道院——娄景栖洞古福地,长春憩舍尽仙踪
时间:2017-07-24 来源:陕西省道教协会网站整理 作者:龙门洞道院
龙门洞风光
龙门洞,也称龙门山,古名“灵仙岩”,其山的道教文化始于春秋,建于西汉,盛于金元。龙门山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陇县西北的陕甘交界处,是六盘山南段景福山山麓的一部分。
龙门山有龙门洞道院,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道教全真龙门派的发源地,也是中国五大悬空庙观之一。道教全真派祖师之一长春真人丘处机曾隐修于此,后人因立全真龙门派,龙门洞因此被誉为“龙门祖庭”。龙门洞景观以奇险著称,素享“关中第二华山”之誉,与西镇吴山东西相望,相互辉映。
龙门山奇峰叠起,森林茂密,飞瀑流泉比比皆是,更有寒潭幽洞遍布山中,为关中山水奇观。清代陇州知州罗彰彝在《龙门洞常住碑记》中说:“龙门洞为天地奥区,藏壑于东陇之麓。窈而深,幽而邃,层峦绝巘,无径可通。单梯石蹬,层俯而下,群峰峭削,实鬼斧所劈。崖瀑淙淙,时作风雨,隐有神龙变化,疑骇莫测。异哉斯境!非有神术具巨灵手辟草开山,则至今一虎豹穴、蛟龙窟也。”
龙门洞道院——丘祖行宫
龙门山海拔1800米,因奥陶系砾状灰岩外露,多喀斯特溶洞,故而形成纵横参差、半壁如削的雄奇地貌。源于甘肃省华亭县境海龙山的秀水南流,强烈的流水侵蚀,形成宽阔的香积川(今讹传为“新集川”)。秀水再南流,将龙门山分割为两半,东为混元顶(峰),西为朝元峰,二峰之间为深切的峡谷,山岭倍增奇秀,呈现出一派与周边黄土地貌迥异的风光。因其山名龙门,又因《禹贡》有大禹“导疏及岐”的记载,故而后人将流水侵蚀形成的峡谷附会为大禹所凿,与黄河龙门相混,所以金代以前就在山下建有禹王庙。龙门山有三十六洞,洞洞隐仙;二十四潭,潭潭藏龙。著名的有汉代娄景真人修行过的娄景洞、长春真人修行的丘祖洞、神密的玉皇洞(此洞可通往甘肃省崆峒山),地气灵应的早阳洞、深不可测的洞中洞、位于大殿底下的龙门洞,另外有定心峰,朝元峰等九峰七石仙迹胜景。
龙门山混元峰顶现存“定日月娄景先生洞”摩崖石刻,清康熙《陇州志》卷一据此认为是“汉娄景先生栖真之所”。清代罗彰彝《龙门洞常住碑记》说:“自汉娄景真人诛茅栖止,遂称洞天福地之一。山曰‘景福’,因其人以福地也。”龙门洞,这块充满灵气风水宝地,早就为历代隐士所钟情,是道教修真之士云游栖息之所。碑载,相传西周函谷关令尹喜,助老子作《道德经》五千言后,弃职归山,就隐居于这里。战国时,这里又易名都潭洞。西汉景文帝之时,曾任皇帝侍朗官的建信侯娄景先生弃官入道,晚年隐居修行此地,更名景福山。
金元时期,全真道“七真”的丹阳、长春二位祖师也曾在此修炼传道,丘祖由磻溪来此栖居,在此修行七载。据元代的《陇州龙门洞玉宸宫碑记》记载,长春真人丘处机羽化后,门下法孙贺志真、张志宽等人于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年)协议兴修丘祖旧居,至元十六年(1279年)建成,其规模无考。贺志真等大修宫观,宏大山门,龙门洞声誉随之大震。后人修宫建庙,添色补景,道观格局逐步充实完整。民国时期,龙门洞在杨虎城、孙蔚如等一批军政要人和善男信女的修葺扩建下,最终形成了今日风貌。
在历经风雨沧桑之后,这里的仙迹洞潭有着特有的神圣,无论是岩峰、林木、涧溪、溶洞、潭水、楼阁、摩崖石刻,还是历代高道及文人墨客活动的遗迹,遮云桥、石阶、铁索、栈道、挂梯、曲径在三维空间里神功般地组合,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清幽、秀丽而又雄奇、险峻的仙画意境。
(龙门洞道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