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陕西省道教协会

丘处机龙门七载的修道历程

时间:2019-12-20    来源:陕西省道协网站整理    作者:龙门洞道院

 

      “龙门七载”使丘处机祖师功成道备,在这里的七载时光,他不但在道功修炼上获得的巨大成就,同时又使龙门洞山水增光、草木增辉,并成为全真道士顶礼朝拜的祖庭圣地。 
 
西迁陇右,幽居石室
      
公元1180年的春天,对于陕西的龙门洞来说,春色似乎来的比以往要迟一些,在等待中,一位衣着简朴且又超凡脱俗的道人,出现在了龙门洞的大山里,他姓
,名处机,字通密,道号长春子。这是注定日后要被载入史册的一天,正是这位孤独的来访者,改变了这座大山的历史和命运,为这座神奇秀丽的大山留下了传承千古的全真龙门法脉,玄裔万世。
      
祖始由磻溪来龙门山修炼,是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这年祖师三十二岁。早在祖没有来龙门山之前,丹阳祖师就在甘肃的平凉,华亭等西北地区传道度人,并时时常住龙门,并在龙门山创立了重阳会。祖居蟠溪六年,以苦炼性,习儒参道,日夜精进。以深厚的儒学功底,精研道学精华。一方面践行丹功修炼,一方面吟咏作诗,理论和实践结合,学习与修道并进。在磻溪的这段岁月里,可以说是道学与文化的理论结合,为祖后来的成就奠定了深厚的扎实基础。
      祖因何缘由从磻溪迁龙门,大概有两种可能。一是师兄马丹阳祖师的有意安排。二是祖在龙门洞赴“重阳会”,到达之后爱上了龙门洞的胜景佳境,愿意留在那里。从祖在龙门洞所写的诗看,既有命运安排的意思,又有自己乐意居住的愿望,如在《自亭川回路次望龙门山》诗中写道:“南望龙门一豁开,东迁鹤驭再头回。深知此域因缘重,未许他方道德该。”很有些命运安排的意思。再如《山居》诗中写道:“胜境无穷言不尽,临风时雇以挥毫。”又看出他对龙门山水有一种溢于言表的好感。祖站在龙门山上,看涧底的龙门峡水激崖溅浪,涌凑呼号,他突发奇想:这龙门峡水不正是一条隔断红尘之路的鸿沟么!他说:“周流截断红尘路,婉转翻开白玉膏。”祖的意思并不是说龙门峡水可以与世隔绝,而是把龙门峡水比喻为体内之水,用这水去抑制无明之火以及所有的凡情俗念,以达到水火既济的高层次丹功境界。
      初来龙门式
祖一人独居,所以要亲自到林中取柴,祖说:“不怨深山自采樵,山中自有好清标。”虽然采樵是件辛苦事,但穿梭于茫茫林海之中,可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也是趣事。自1182年,毕知常来龙门洞之后,这里并无庙宇和丹房,只能居住在天然石洞中,居住环境条件之简陋是可想而知的。但祖所奉行的就是苦修,并不以苦为苦,却把这种苦视为修行的捷径,他说:“幽居石室仙乡近,不假环墙世事遥。” 
      祖在龙门期间,所居之洞即现在龙门道院中七真楼后面的石洞,洞口离地面有丈余,攀木梯可上。洞口高五尺,深二丈余,外大内小,右上一小洞可供一人打坐,是当年祖修真炼养之所。现洞口祀有真人坐像,后面有磨性石,又叫炼丹石。磨性石为当年祖在龙门洞修炼时候所留之物,为了凝神定,磨炼心性,每天把这块石头从山上滚下去然后再抱上山,如此反复,日积月累,年复一年,长时间的滚磨,将一块凹凸不平并不规则的一个石头,磨成了太极球状的圆形。为此,祖还写了一首诗来记述,以勉励后学修道之门人弟子,诗云;“分明一粒混元珠,云龛七载见功夫;凝神定虑勤修习,悟彻便是龙门路”。当时的祖洞,要想进入此洞并没有木梯可以出入,因为洞外曾有巨石,状若人的手掌遮护洞口,人叫仙人掌。到清时,仙人掌石被人凿去,现在仅留下后人书写的“仙人掌”三字牌匾悬挂在道院的七真楼前。
      祖居龙门。衣食住行依然和居磻溪时一样的清苦,只是不再去乞食罢了。因龙门洞周围当时少有人家,化缘是比较困难的,从史料我们可以据分析看出,马丹阳祖师在龙门创立“重阳会”时,已有不少信教群众,祖既然居龙门,陇州的信众们会经常不定期的拿些甘粮食物送到洞上,首先解决了吃饭的问题。所以祖在《山居》诗中写到:“饮食高呼天外鹤,摩云仰看峡中雕。”显而易见,已不是当年居磻溪期间的乞食景象。
 
苦炼真性,潜修至道
      
祖来龙门后最大的变化是不再大量写诗,他说:“著假空贪齐李杜,明真何必等松乔。”他认为诗写得再好,即使与李杜齐名,也是无用的,到头来不过是“著假空贪”而已,修行还是要从实际的功夫做起。那既然不作诗,又将何为?“时时皂白浮沉景,显贯真空慰寂寥”。每日里打坐,在静定中,空贯灵台,抱元守一,凝神调息,修炼道家上乘功夫。祖说:“独自深山慰寂寥,闲云作伴屏喧嚣。耽慵不念生涯拙,好静唯便熟境销。”若大个龙门山,独居邱祖一人,实在是清静,其实环境清静只是一个方面,修行更重要的是要自心清静,所谓“熟境销”,就是要把红尘世事看破,将万缘放下,才能返璞归真,通俗的说,就是把自己所经历过的而留在脑海中的记忆全部都忘掉,只有这样才能算的上真清静。此时,祖的命功修炼已经进入到了成熟的阶段。
 
龙门中期
      大约在
祖居龙门的第三年道第五年,就是龙门中期,情况又有不同的变化,祖初来龙门时清静的环境已被打破,因为祖道功远播,求师问道,慕名拜访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上至公卿王妃,下至士庶百姓等,车水马龙,经常不断。信函传递日渐频繁,从祖所写应答诗的题目中,我们可窥见一番:“陇州杨氏携月桂栽见访”、“答陇州萧防判书召”、“答曹王妃休休道者书召”、“答京兆统军夹谷龙虎书召”。祖在写给这些王公大臣、达官显贵、和求道问学的士庶人等的回信应答诗中,并非一般的客套应酬,而是用诗来谈道论修行,教化对方,并且针对每个人的不同具体情况,因才施教,为他们指出一条适合每个人自己的正确修行之路,劝他们看破世事,迷途知返,早日求道修真。
      如赠京兆统军夹谷公诗,
祖就告诫他“但能慈忍荒淫”便能“名挂仙衔”,对于一个当时统领一方军队的将军,祖给他的答复可以说是非常有契合实际的教诲意义。再如答陇州防御裴满镇国诗,祖劝他“不如及早伴烟霞,高卧云山”等等。这时的祖,大隐思想已占据主导地位,他在《月中仙•山居》词中写道:“侧磬悬钟,慕巢由,隐沦活计萧索,天然耿介,爱一身孤僻,逍遥云壑”。巢由是巢父和许由的并称,是尧时的隐士,尧让位于二人,皆不受,隐居而不士。汉书曰:“尧舜在上,下有巢由。”五代诗曰:“秦争汉夺虚劳力,却是巢由得稳眠。”祖敬慕巢由,也和巢由一样正隐居不士,达官贵人屡次书召祖下陇山,而邱祖毫不动心,与巢由颇有相似之处。
      
祖说:“利名千种事,我心上何曾挂著。”祖是一位济世利人的慈悲祖师,他这时能事事不挂著心上,是有原因的,诚如所言:“幸遇清平世,诸军宴安,刀剑罢挥霍。”又加上天公作美,风调雨顺,“民歌两穗之丰,教门兴”。在这样一个外部大气候中,祖才得以万事不在心上挂著。当时,祖对龙门的隐居生活也是比较惬意的,他说:“来宾去友,递日常幽谷。白鸾骑鹤,洞前无限景,异花秀,香风喷落。更谢道源众友餐,助余长啸乐。”      
       然而,太平岁月是不会长久的,没过多久的风调雨顺日子,自然灾害就频繁降临,陕甘两省大旱,到处是一片焦土,祖在《因旱作》诗中写道:“砾石流金万物焦,溶肠裂背群生苦。”第二年瘟疫、饥饿接踵而来,祖在《愍物》诗中大声疾呼:“天苍苍兮临下土,胡为不救万灵苦。万灵日夜相凌迟,饮气吞声死不语。仰天大叫天不应,一物细琐徒劳形。”祖修道,不仅是为完善自我,更重要的是心怀济世利民之心,当他看到众生之苦得不到救拔时,心情异常伤感,他甚至产生出“安得大千复混沌,免教造物生精灵”的悲天悯人心愿。
       这时的
祖思想已经发生了变化。原来那种“慕巢由”的隐士思想已经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有所淡化,从此走向慈悲济世,就拔疾苦的利益众生之道。这与日后应元太祖成吉思汗召聘至大雪山,“一言止杀”、“欲罢干戈致太平”的躬身实践是分不开的,可以说是承前启后的思想统一。 
    ·
龙门后期
       1185年,是邱祖在龙门的第六个年头,就是在这一年,接连发生了两件使
祖深感遗憾的事情。第一件是龙门西山上有一棵千年老松,“隔涧相陪远相看”已经陪伴祖六年。遗憾的是“如何今岁上春月,平地忽遭樵斧侵。斧声丁丁响溪谷,松烟惨惨愁山麓。”这棵千年古松惨遭砍伐,使祖深感不快。第二件是山下有座禹王庙,突然被山上落石坠毁,祖说:“也知天意我将归,故遣灵岩尔先覆。”
      这两件事的发生,祖认为是他要离去的先兆,他说:“景亡人散复何陈,空山点淡悲游人。白鹤高飞失行止,苍龙偃卧无精神。亦知物景终难固,凡百有形皆有数。”就在这一年,山东潍阳有一名叫唐括姑者,喜道并有出世的念头,她闻祖大名,不惜千里跋涉,慕名寻访到长安,京兆统军夹谷亲自书信,邀请祖下陇山,并派专人将唐括姑送至龙门洞。在唐括姑的殷勤邀请下,祖下陇山到长安,这是祖“龙门七载”唯一一次离开龙门洞,到长安一游。祖有诗记述其事,诗中首先写到他对唐括姑的印象:“东莱之姑性玄远,蕴德含章自超拔。”可知唐括姑是一位根器不凡的女性,邱祖又说:“殷勤邀吾於陇山,余时杖策徐东还。还到长安旧游处,故人不死多苍颜。”这次长安之游,见到故旧友好,已白发苍颜,感叹人生短暂,借此,祖劝化唐括姑:“回头为报姑明取,百岁光阴一寒暑。速抛家业违物情,早作闲人伴仙侣。”后来唐括姑出家,拜祖为师,居龙门。在秦志安所著述《七真传》中,祖在龙门时有一女弟子叫李春花,其实应该就是唐括姑。
       
祖到长安之后,又应京兆统军夹谷公疏请还刘蒋村,主持修葺王重阳祖师故庵,定名祖堂。祖在完成这件事之后,不久便返回陇山,他在《复归陇山》诗中写道:“鹤性还山好,雪峰当夏奇。避风权过海,得雨不留池。”
 
离开龙门
       就在第二年,1186年,宋明一率众来龙门接
祖下山,返终南祖庭主持事务,随行下山的还有弟子赵道坚、毕知常、于善庆等人。到此,祖在龙门的隐修生涯便告结束。
        “龙门七载”使丘祖功成道备,名闻时主,在这里的七载时光,他不但在道功修炼上获得的巨大成就,同时又使龙门洞山水增光、草木增辉。自长春祖师在此成就之后,龙门洞声誉远扬,名播天下。传承至今,这里不仅是龙门派的发祥地,而且是全真道士顶礼朝拜的祖庭,也是历代高真慕名前来隐居修炼的洞天福地。
 
(龙门洞道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