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陕西省道教协会

金明立:论“上善若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体现与践行

时间:2017-09-25    来源:陕西省道教协会网站整理    作者:金明立

      “上善若水”是道教道祖老子《道德经》中的经典思想,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稳步发展的价值观念。本文从“上善若水”的来源与内涵入手,通过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成,整合了两者之间的联系,突出了“上善若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体现,并且从实际入手,思考了应该如何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践行“上善若水”这一理念。
一、“上善若水”的来源与内涵
      “上善若水”出自于道教道祖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最善良的品行,如同水一样,可以滋养与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任何东西。在老子看来,水具有滋养天下万物的重要作用,且从七个角度对上善进行了具体深入的诠释,包括: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其中,居善地为前提条件,指的是择善地而处之。从字面上看就是要选择良好适宜的环境,在此方面要做到主动选择和主动调整,保持环境的长久适宜性。而从其引申的含义来看,指的是人在社会中要扮演合适的角色,只有保持自身德行、修养、才智、能力、资历等资源与组织以及社会之间的协调性,才能避免后续问题的出现,使得自身免受灾难的困扰;心善渊是心理方面的标准,指的是内心应该如同深渊一般深沉静谧。指的是有德行与修为的人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柔和,在面对大事与困境面前仍然能够波澜不惊;与善仁、言善信是行为举止方面的要求。其中,与善仁指的是应该与他人保持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在与其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必须要心怀善意、心存善念,积极传播正能量,将心中的美好体验带给其他人。而言善信指的是在言语上必须要有信用,保证言出必行,说到就要做到;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则是指对人在知识技能和能力素养等多个方面的要求。其中,政善治指的是上善应该具备管理他人的知识技能,能够给他人做出适当的引导,做到管教有方;事善能则是指在行为处事的过程中,应该做到w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既要找准自身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还应该做对事,在行为处事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自己的能力,保持高度的专注投入,将自身的知识、技能和才华投入到自己所做的每一件具体事情之中;最后,动善时是指在行为处事的过程中应该把握恰当的时间与机遇,能够加强对形势、局势、人情以及周围事物变化规律的把握水平,在正确的实际把握住机会,以待时事。
      从上述内容中可以看出,老子《道德经》中的上善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强调谦卑的精神,注重以沉着与清静的态度去对待他人、对待社会,从而避免与外界之间产生干扰与矛盾,认清自身的社会位置;另外,老子也认识到了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强调人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应该保持真诚;最后,老子的上善还强调人的行动应该讲究方法和智慧。因此,“上善若水”是一种道德情操,也是一种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在待人处事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涵盖了丰富的思想内涵。
二、“上善若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体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重要性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所作的《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渊源、形成过程、本质属性、丰富内涵与践行的基本途径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并且明确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处于最高层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覆盖了个人道德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公民必须要坚决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建设中国特色主义社会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尤其是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因此必须要从思想文化领域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国家在文化方面的软实力。另外,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落实,能够提高社会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支撑力量,引导我国公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力量。
(二)“上善若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而老子《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中包含的深刻内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就有一定的体现,可以从“上善若水”中提炼出值得引用与沿袭的思想精华,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支持。
      《道德经》中指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指的是水在滋润万物的过程中不与他物争夺,也不要求回报,这无疑是一种慈悲的奉献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这是个人层面的“友善”,强调的是公民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和睦友好地相处,这样才能够构建稳定的新型人际关系。例如郭明义在行为处事的过程中,就会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会存在一颗爱心去帮助爱护他人,而郭明义的行为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尊重,是一种不可忽视的“上  善”。
       “上善若水”中的“事善能”是一种爱岗敬业的操守精神,指的是在行为处事的过程中应该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这无疑是一种认真负责的精神品质。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中,这是个人层面的“敬业”,要求公民能够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
       “上善若水”更强调正义公平,这与水本身的特点有着直接的联系。老子形容“水”为:“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强调的是水的那清白与正义,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相呼应。公正指的是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
       “上善若水”中的“言善信”指的是人在行为处事的过程中应该做到言出必行、行必有果,即贯彻落实诚信,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相呼应。诚信是人类社会在经历千百年之后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强调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应该做到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
       另外,“上善若水”中的“居善地”与“与善仁”、“心善渊”都充分强调了适应社会、保持正确处事态度以及在与人相处过程中应该普施仁爱的重要性,充分突出了“和谐”这一关键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除此之外,“上善若水”还突出了水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等多个方面的精神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诸多思想观念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上善若水”在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着生动的体现,也可以发现在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该从中国优秀传统道教文化中汲取优秀的养分与内涵。
三、“上善若水”在当代社会中的践行与运用
       虽然“上善若水”等道教优秀的思想文化可以作为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通过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行。但是在实际贯彻“上善若水”等理念的过程中,应该将道教伦理思想转变为通俗易懂的生活常识、实践行动,从多个角度入手,促进“上善若水”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一)学会友善,包容理解
       在《道德经》中,“上善若水”的伦理道德中充分强调了友善的重要性。友善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同样也是一种美德和重要的公民道德规范。因此,在当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作为公民,我们应该在“上善若水”的指引下,学会友善地对待他人,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理解和包容别人。
       以著名典故“杨翥卖驴”为例:明代的礼部尚书杨翥有一爱好,就是喜欢驴子,还尤其喜欢驴子的叫声。日常生活办公,杨翥都会骑着驴子,亲自喂养驴子,听听驴子的叫声。但是“我之蜜糖,彼之砒霜”,住在杨翥家附近的邻居可受不了驴子吵闹的叫声。杨翥家的邻居是一对老夫妻,年近六十才养了个儿子,老来得子的夫妻二人十分高兴。但是杨翥家的驴子只要一叫,这家的儿子就哭闹个不停,搞得全家人都十分心烦,可这家又畏惧杨翥官吏的身份,因此不敢得罪。最后这家被驴声逼得没法,只得上门与杨翥商量。没想到杨翥得知此事之后,再三向这家人道歉,并且卖了驴子。杨翥的行为得到了众人的赞叹,是一种友善的表现。在当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想学会友善、推行友善,不仅应该尊重他人,同时还应该保持一种包容与理解,能够学会自我约束、善化他人,学会换位思考,用友善的心去化解矛盾,这样才能让社会上充满爱与关怀。另外,友善同样贵在坚持,应该时刻以“上善若水”中的标准要求自己,做善人、明善理、行善事,逐步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境界。
(二)融洽相处,构建和谐
        水本身就具有谦逊低调、不争名利的品性,老子《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更强调“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指的就是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应该达到“不争”的状态,注重人与人在相处过程中的和谐融洽,保证社会的祥和安宁,这样才能达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目标。
       以“让他三尺又何妨的故事为例: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利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主动让出三尺宅基地。邻居见了,也主动相让,最后这里成了六尺巷,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也就传为美谈。如果在处理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如果张英采取强硬的方式,那么两家之间的矛盾就会激化,原本稳定的邻里关系就会不断恶化,更谈不上和谐的构建。而张英的处理方式谦下不争,也感动了邻居,为构建和谐稳定的居住环境提供了支持。
       以史为鉴,在当代社会中,要想构建维持和谐,就必须要保持一颗沉着冷静的心态,就应该学会如何与他人之间维持融洽的关系。“上善若水”,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遇事的冷静、心胸的豁达、眼界的长远,努力培养坦诚、大度、宽容、开放的人格修养,这样才能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奠定根基。
(三)爱岗敬业,自强不息
       “上善若水”中的“事善能”、“政善治”与“动善时”都强调在行为处事的过程中应该发挥自身的能力,选择恰当时机伺机而动,这同样也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做贡献,是个人价值的实现。爱岗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这种无私奉献与“上善若水”中的“不争”并不矛盾。因此,作为公民的我们在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应该将爱岗敬业作为重要的标准,端正自己的行为举止。
       曾经有一家电热水器工厂,对外声称自己的产品合格率为99%,各项指标都安全可靠,并且有双重漏电保护措施,让消费者放心使用。但是有一位消费者在购买使用了该厂的电热水器之后却摊上了那1%的不合格,该消费者在使用的过程中没有关闭电源就开始洗澡,却未料到热水器漏电,而保护装置也失效,造成该消费者被电流击中,一条胳膊就此残废。这是1%的失误与不合格,却让这位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迫害,由此可见工作中任何一个小小的失误都可能会引起严重甚至致命的后果,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从这一案例也可以看出,如果缺乏敬业精神,忽视小小的错误,那么将会对自身、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害。
        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必须要坚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既要明确自身的优势,同时也应该学会做对事,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自身的能力,保持高度的专注及投入,将自身的知识、技能和才华投入到所做的每一件具体事情中,体现出应有的水平和素养,从而给他人留下积极正面的印象。
结论
       综上而看,《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后者是在我国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对前者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上善若水”也作为严格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指引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在当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老子“上善若水”中汲取待人接物的经验,用自己的言行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