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陕西省道教协会

【征文】西安万寿八仙宫道长抗日事迹

时间:2021-09-29    来源:省道教协会网站整理    

      抗战时期,八仙宫郭静阳、周秋阳两位道长以自己的善念与胆识为抗日、反内战做出了贡献,为八仙宫在中国革命史中写下了光彩的一笔。
      郭静阳,又名郭合喜,据说原籍为河南,早年出家庙观现在不得而知了,后来到八仙庵常住。1939年接替唐旭庵担任八仙庵监院,1945年左右羽化。郭静阳精于教务管理,曾经募资把八仙庵原来单道木牌坊改造为双道砖牌坊,使牌坊更为壮观。
      周秋阳,又名周明岐,生卒年不详,山东邹县人。周秋阳早年在济宁出家,云游各地后落足在西安八仙庵,没有担任过职务。他虽是一位虔诚的道士,但有积极的入世精神,亲近当时的革命人士,赞成抗日,支持中国共产党。
      这两位道长最值得载于史册的,就是他们利用八仙庵这样的宗教场所掩护了宣传抗日救亡的刘子衡先生以及我党陕甘宁边区主席林伯渠的革命活动。
      刘子衡(1905-1981),原名刘位钧,山东滕县(今滕州市)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刘子衡出身于佃农家庭,先后在山东省立第二师范、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学习,以机智无畏的精神,在学校组织各种爱国进步的活动。据说他博闻强记,才思敏捷,并且精通《易经》,口才雄辩,常常语惊四座。
      抗日战争期间,刘子衡与蔡元培、闻一多、老舍等社会著名学者广泛交往,联合宣传抗日。他还利用给林森、冯玉祥、胡宗南、于右任、何应钦等国民党军政要员讲《易经》的机会,宣传团结抗日的主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来在国共合作、北京和平解放等重大事件中起过不小的作用。
      新中国建立后,他在山东任职,后来选择了隐居生活,潜心于学术研究。晚年的刘子衡在对台工作中还做出过突出贡献。1981年7月在济南病逝,享年76岁。刘子衡先生学贯儒道佛,既有入世济民的精神,又有超脱旷达的胸怀,享有众多美誉,人称“刘神童”、“布衣大师”、“文坛怪杰”、“天下奇士”等。
      刘子衡先生在陕西的活动主要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借着到西安讲学的机会,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就在此时,他结识了当时任陕甘宁边区主任林伯渠。据刘子衡女儿刘曾莹回忆父亲的文章所叙述,刘子衡常常住在八仙庵,并且在庵后的窑洞里与林伯渠秘密会晤。刘子衡从林伯渠那里得到中共中央有关材料、毛主席的重要文章及其具体的工作指示。郭静阳、周秋阳两位道长为他们作掩护,并且传递书信和重要文件。       
      1945年,刘子衡再次来西安,又到八仙庵,这时郭静阳道长已羽化,他就托周秋阳道长把一封秘函转给林伯渠。日本投降后,周秋阳道长又曾把林伯渠一封关于开展“反内战斗争”的信转给刘子衡。
      全国解放前夕,林伯渠曾寄信给刘子衡,他还记挂着郭静阳和周秋阳曾经做过的贡献,建议给八仙庵一名全国政协的代表名额。但可惜的是,此时,周秋阳道长也已经辞世。刘子衡在去世前一年,即1980年的清明节,写下了一首长诗《曳尾行》缅怀周道长:

儒道之理可得兼,孔于昔曾礼老聃。
富贵浮云戡易破,蓬瀛飘渺杳难攀。
位高泰盈危将颠,琼楼玉宇不胜寒。
帝力何有于我哉,康衢真仙在人间。
周生生于圣之乡,取名明歧字秋阳。
志在天下为己任,求名早登明伦堂。
凤鸟不至图不出,弃儒学道伴玉皇。
玉皇聩聩等泥土,山虽昌平世不昌。
名山大川别访道,孤鹤闲云足翱翔。
晚年退养八仙庵,八仙之居讵妄传。
沧桑历尽栋梁在,久经虎踞与龙盘。
退养有洞何幽静,不啻尘世小桃源。
林老爱此频来往,心悦良策胜金丹。
爱国岂能限儒道,奔走何嫌骨骼干。
神州一统日重光,道人瑞返父母邦。
荐君代表路未果,九九羽化白云乡。
至今戒碑留古庙,大名犹列第一行。
我忆道人思慨然,以来万事如云烟。
儒乎道乎理则那,无为有为事难全。
曳尾泥深得此生,挑灯再读秋水篇。

(本文系西安市道教协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