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巡讲:浅谈《道德经》“宠辱若惊”思想的警义
时间:2017-08-29 来源:陕西省道教协会网站整理 作者:金明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道长,以及在座的各位善信居士们:
大家慈悲!我是来自西安骊山老母殿的金明立,开讲之前,我想先来说说“宗教”和“道教“这两个词的关系。“宗”,是指祭祀祖先活动的祠堂和宗庙。“教”,是指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这两者结合起来称为宗教。这说明了,一些拥有相同价值观的人,聚在类似祠堂或宗庙的地方,商讨或践行他们共同的价值理念的时候,就产生了宗教。相传,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和蚩尤部落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战争久战不胜,轩辕皇帝就用道家思想和仪式,沐浴斋戒,虔诚请求上天,黄帝的诚心终于感动了炎黄祖先女娲娘娘,于是,女娲娘娘就变化成九天玄女,传授了轩辕黄帝《天机经》,黄帝运用这部《天机经》的智慧,打败了蚩尤,统一了华夏。所以,道教自轩辕黄帝以道家思想和仪式祭天开始,就已经奠定了中国道教基础,到了春秋时期,道祖老子以他的《道德经》思想为理论,在陕西周至楼观台开启了道教讲经先河,道教就这样产生了。我们在座的各位,都喜欢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是因为相互之间的理想一致,信仰契合。而此时此刻,面对您们这些善良而又诚信的人;善良而又守规矩的人;善良而又负责任的人;善良而又有信仰的人,特别是,在邱祖曾经修行过、神圣而又庄严的龙门圣地,主办方让我这样一个道行浅薄的人来带天宣化,以道教人,在倍感荣幸的同时,也格外感地到宠辱若惊。
而我今天所要讲的话题,就和“宠辱若惊”这个成语有关联,“宠辱若惊”这个成语,它来自于道祖老子的《道德经》第十三章。他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这一章总体的意思是说,人们在得到‘荣誉’和受到‘侮辱’的时候,就格外感地到惊慌失措。什么会感地到惊慌失措呢?这是因为,把‘荣誉’和‘侮辱’看得像加在自己身上的忧患和灾难一样。所以道祖最后指出,只有以“爱身”“贵生”的态度来对待天下的人民,人民才会十分放心地把治理天下的重任托付给他。
所以“宠辱若惊”这四个字背后的涵义,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修养境界。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说一说“宠辱若惊”这四个字所蕴藏的意义,以及 “宠辱若惊”思想,对于古今中外的执政者、普通人,在养身方面的警示作用和借鉴意义。不对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在这一章里,道祖他给‘宠辱若惊’定性说:宠爱是卑下的,不好的,因为不管是你得到它,还是失去它,都会感到惊慌失措。这句话,说的是非常有道理,为什么呢?因为得宠的时候,我们不是自己命运的控制和主宰者,而是别人让我们处于得宠的。所以,你要时时刻刻的记住别人的好处,因而,我们自己就处于“卑下”的状态了。那么,别人为什么要宠爱你呢?其实,别人有时候是同情你,有时候是欣赏你,有时候是可怜你,而更多的是在利用你。比如,我们经常在戏文里,听到这样一句话“你只不过是他的一条狗!”这不就是得宠的人,在赐予人心目中的最好写照吗?道祖他接着又指出:什么叫做把“宠爱”和“侮辱”看得像加在身上的大患一样呢?这是因为我有身体的存在;如果没有我的身体的存在,当然不会有大患在身的问题。一般人很不理解这句话。为了躲避祸患,难道就不要身体了吗?
其实啊!道祖眼中的“大患”是指我们对物质、权利以及名利欲望的过度的追求。比如,古往今来,那些把金钱和名利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演艺明星们,职场工作者们,最后都在高强度的心理压力和工作压力下,导致了饮食、睡眠不规律而英年早逝。所以,道祖并不是真的要我们忘掉自己的身体,而是要我们抛弃,那些不必要的物质和名利的追求。在这里,我想从位高权重之人、普通人、养生三个方面来谈一谈“宠辱若惊”的警示意义和借鉴作用。首先,对于位高权重的人,道祖他做出了非常惊人的结论:他说:所以,人要把“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作为最基本目标,也就是,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为终极目标而重视自己的身体,这就是道祖老子心目中“爱身”“贵身”的修养要求,这样的人,大家,才可以十分放心地把治理的天下重任交付给他。那么,位高权重的人,在“宠辱若惊”文化修养中,怎样才能做到,既重视自己的身体,又能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呢?那就是“宠辱不惊”。所以,在面对‘荣誉’和‘侮辱’这两种状况时,只有冷静对待,才能不受干扰,这样,才能够保持强健的体魄。而有了强健的身体,才会有具备担当治理天下的大任和本钱。这两者是缺一不可,如果没有担当大任的雄心壮志和远大理想,必然会宠辱若惊,也不会贵重自己的身体,爱惜自己的身体,而只会胡作非为。危害社会。比如,贪赃枉法,会受到法律严惩,严重的还会因此而丧失生命,如果把权利交给这样的人,那么,国家就会败亡,生灵就会涂炭。相反,只有珍重自身生命的执政者,天下人才会十分放心地把治理天下的大任托付给他。又比如说,曾经遭受过“胯下之辱”的汉朝名将韩信,他不但对“胯下之辱”毫不在意,而且因也此得到了一部兵书,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同样,三国中的诸葛亮,在面对司马懿大军压境,而城中,只有少量老弱兵丁的危险时刻,诸葛亮却能以“泰山崩于前 而色不变”的正定和自若,坐在城头上,一边饮酒,一边弹琴,这反而使司马懿心中反而产生了疑惑,他不敢贸然进城,自退二十里路。后来,司马懿虽然探明了真实情况,想再一次进攻的时候,赵云已经率大军赶到,司马懿就这样白白的贻误了战机。我们想,当时如果诸葛亮,只考虑个人的成败得失,那么足可以弃城自保,但是他从大局出发,抛弃了个人利益得失。最终取得了这次战争的最后胜利。还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他在蒙受巨大阉割的侮辱状态下,任然强忍痛苦,以非凡的毅力,秉笔直书,终于成就了中国历史上,具有伟大开拓意义的历史文学巨著——《史记》。曾经担任过北宋宰相的范仲淹,当初就怀揣天下理想,通过科举考试中得进士,从九品司理官晋升到皇帝身边的文学侍从。在这期间,他虽然曾经屡屡遭受奸臣的诽谤,数度被贬入狱。但在牢狱之中,他仍然不忘初衷,面对劝他自尽的言辞,他坚决地说:我个人的生死算不了什么,但对国家社稷而言,却能在将来做出一番大的事业。果然,在他出狱之后,为官数十载的年月里,曾经犯颜直谏,曾经发动和主持了“庆历新政”,开创了北宋士大夫议政的先河,传播了改革思想,成为了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同时,他每到一地,兴修水利,培养人才,保土安民,造福一方。并为后世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言,至今仍然在发挥着激励人心的巨大力量。
由此可见,受辱不惊、“贵身”“爱身”,对于怀揣远大目标的人而言,有着多么重要的激励作用!那么,同样的道理,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宠辱若惊”思想,同样也有着警示作用和借鉴意义:普通人虽然没有过高的人生追求,但我们都希望,能够平平安安地度过一生。所以,我们也存在着如何正确认识和看待“宠辱”的问题。假若是“宠辱若惊”,必然会让我们寝食难安;而“宠辱不惊”则是另外一种结局。比如,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先生,就就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说:“生亦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牵挂。” 赵朴老是一位始终秉持清醒生活态度的人,在“宠辱”面前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因而他能够真正做到笑看人生,宠辱不惊。赵朴老的人生态度与道祖老子的主张是相通的。他的确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升华到了“得宠”不惊、“受辱”不惊的最高意境。不仅如此,赵朴初还在他九十二岁时候,题写了一首《宽心谣》,明确阐发了他的人生态度。《宽心谣》说: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