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陕西省道教协会

陕西留坝张良庙建筑的道教人文内涵

时间:2016-12-16    来源:陕西省道教协会网站整理    作者:王芳妮

    \
     
      陕西留坝张良庙位于秦岭西南麓的紫柏山柴关岭下,本名留侯祠,张良庙是其习称。现存碑碣记载“张良庙是全国道教十大洞天之三,西城太玄极真洞天”。庙内现存古建筑为清朝康熙年间重建,经历数百年,才形成规模,是全国所有祭祀张良的祠庙中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名胜古迹。庙内建筑技艺精巧、布局独特,与自然佳景浑然和谐、交相辉映。
      道教宫观选址向来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要求顺乎自然、返璞归真。张良庙选址之独特处在于庙宇和紫柏山浑然和谐,形成了有悠久文化意义的秀丽山景风情。紫柏山为柴关岭之主峰,海拔2600米,古树参天,层峦叠翠,因山上多紫柏而得名。紫柏山主脉气势磅礴,远视之犹如“龙腾虎跃”之状,葱葱群峰高仰前首,后驰巨尾,腾挪如龙,故又名“如龙山”。紫柏山上有诸多天然石窟,其中不少可供人居住,为道士穴居提供了很好的场所。据记载,山上石窟有16处以道教术语命名:天星、太白、龙王、黄龙、乌龙、凌霄、雷神、飞仙、会仙、赤松、存真、四皓、紫阳、玄女、不老、丹灶。历史上紫柏山区道教活动十分兴盛,这里世代流传着关于张良辟谷和其他仙真修道隐居的传说。张良庙坐落于紫柏山南麓,庙宇依山傍水,左右为褒河支流两水相携,周围有紫柏、柴关、韦陀、青龙和凤凰五山环抱。褒河支流犹如两条游龙,而张良庙西部的紫柏山主峰恰如一只卧虎,这样的格局在传统的风水学中可谓为“藏风纳气”的风水宝地。张良庙与紫柏山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所依托的自然环境和谐融为一体,这一地区碧水萦绕,加之气候影响,显得云缠雾绕。经年鸟语花香,一派人间仙景,与历代道教典籍中所描述的神仙居所相符,为道教修练清净之地。
      张良庙建筑群坐南面北,以张良正殿为中心,整体布局既有北方园林对称格局的端庄,又有南方园林的轻畅随性,显现出了明清园林式建筑的特点。张良庙建筑群整体上与自然山体相合,道教殿堂建筑主要集中于山坳较为平整处,成南北对称布局,遵循了北方道观的方正对称与尊卑有序之布局,塑造出了庄重肃穆之氛围。崇祀张良的建筑则以张良大殿为起始依山势向山上展开,自然延伸到山上,融入山林,这就契合了张良隐遁山林,回归自然的人生最终追求。张良庙的道教建筑群整体上较为规整、稳重雄浑,其中八边形的灵官殿重檐翘角、体态生动,具有典型的南方建筑的清丽洒脱,使整个院落显得既沉稳又生动。而在张良大殿后的园林式建筑中,北花园建筑错落有致、小巧灵活,极具南国风情;南花园建筑则围池而建,建筑朴素,惟有辟谷亭点缀池中,以显示静中求动之意,为典型的北国建筑之特点。张良庙内的各种建筑与周边环境可以说是人工与自然相得益彰。道教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基本思想的影响下,崇尚自然、顺应自然与回归自然成为道教在建筑上的必然追求,同时选址上又要符合阴阳五行和八卦的规律,融于山水之间,达到艺术与自然的和谐。张良庙的选址和建筑风格堪称完美表现了道教建筑的基本思想,既显现了天人合    一、返璞归真的道教宫观建筑理念,又显现出道教顺应自然、美化自然的宫观建筑情趣。
      张良庙的门楼坐南朝北,重檐叠墙,券拱飞角,端庄肃穆,正中的券门额楣上,有一块砖匾,上面书写着“汉张留侯祠”。牌楼之下还树有一块石碑,上书:紫柏山汉张留侯辟谷处。进了牌楼,迎面一幅“进履桥”匾,看过“进履桥”往里走,便是大山门了。大门上方的额匾上书写有“保安观”三个字。这就是全国道教十大洞天的“极真洞天”。大山门内为三清殿院。大山门右侧为二山门,进了二山门,就来到崇祀主神张良的大殿院内。院内有一所拜殿券厅将大院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张良殿院五门九通,其可谓:“出入是门,进退有度。”大殿院内的建筑,殿堂宏伟、气势轩昂。由重檐式、硬山式等各种风格迥异的宫殿式建筑所组成。张良大殿之上悬有大幅横匾,上书:“相国神仙”四个撼人的大字。殿内有留侯金身塑像一尊,端庄肃穆,丰盈谦和,聪慧睿智;殿中丹灯放彩,雕梁画栋,檐牙镂空,其上二龙戏珠,双凤朝阳,仙鹤翔云,野鹿喜摘菩提果,山虎栖卧梧桐旁。殿室丹柱竖立,楹联多幅。这些殿堂的装饰,采用了与道教有关的壁画和浮雕图案,表达了道教追求长生久视、羽化登仙的思想。张良庙建筑中另一个特色莫过于庙内之亭,如回云亭,是一个建筑精巧的歇山式四角亭。其柱伸向亭内,各垂一爪,奇特别致。回云亭三面为石栏相围,正墙上,淡墨山水画清新悦目。兽脊龙吻、鲤鱼飞檐,两尊石狮,雄立亭前。这样的建筑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等丰富的道教文化内涵,使整个宫观的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庄重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的统一。
      除此之外,张良庙建筑的主要特色还在于,庙内建筑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张良的生平经历和道教历史故事,这就使庙内的建筑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如进入张良庙的必经之路为跨河而建的 “进履桥”,取意张良“圯桥纳履”,桥上有黄石公授书廊画更是生动直观地再现了这一历史典故。与此相应的在北花园西南角有一座六角“拜石亭”,也是取典于黄石公圯桥授书之说。大殿院后面的“回云亭”则取意张良功成身退返回紫柏山,心与天游的意思。由回云亭拾级而上,可见一座顶盖如笠的茅草亭,称作草亭。传说为张良隐居辟谷时弹琴、吹箫之处,象征着留侯功成而弗居之意。
      道教宫观历来都为文人墨客所向往,多有题辞、吟咏之作。张良庙内历代达官显贵、文人墨客的题辞、吟咏、楹联、匾额十分丰富。现存的主要有摩崖石刻51块,碑题39通,古楹联40余幅,匾额50多张,有陕西小碑林之称。明朝文渊阁大学士赵贞吉、清朝兵部尚书于成龙,以及民国以来的于右任、冯玉祥、何应钦、周恩来等政界要员、社会名流均到张良庙凭吊先贤,留下无数吟咏佳话。其内容或气势磅礴、或意境深远而气度清雅,和这个神仙宝地融为一体,更增添了张良庙的文化魅力。就书法体而言,行、草、篆、隶等皆有之,书法隽美、各具神采;形式上对仗押韵,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内容上虽取典相同,但神笔迥异,借古抚今,各抒胸臆。人文景观与建筑、自然景观的融合,既是道教建筑的特点,也赋予道教建筑更深层次的人文内涵,更能增强人们对宗教场所的直观美感与艺术感受。
      张良庙的建筑结合自然山势水形,将宗教、园林融为一体,以张良的生平典故为线索对庙内建筑精心布局,将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情趣与传统的古建筑思想和格局理念完美结合,既表现出道教建筑艺术的审美意境,又表现出了道教胜地的神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