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陕西省道教协会

【2016年第2期】道教养生历史及其思路

时间:2016-08-11    来源:三秦道教    作者: 张兴海

一 仙道贵生:一直探索生命科学
        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说:“人,充满了多欲与好奇的心理,欲之最大莫过于求得长生不死之果实;好奇之最甚者,莫过于探求人我天地之根源,超越世间而掌握宇宙之功能。由此两种心里之总和,构成宗教学术之根本。”道教正是这样,它在形成之初就体现了这样的意图。道教奉老子为道祖,尊为太上老君。以三清为最高尊神,同时承袭祀神敬祖传统,敬拜其他古代神仙和中国古代圣贤人杰。以《道德经》、《太平经》为主要经典。重生贵生,信道、学道、修道,并最终以成仙得道为目的。
        在太平道流行时,一位炼丹术家魏伯阳,性好道术,追求长生不老,运用《周易》象数与人身精气神运动规律,写成《周易参同契》,丰富和发展了内丹术。据当今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大师研究,这本书“是借《周易》卦爻象数之象征符号,又以天文律历图谶等术语作比喻,其核心内容是以修炼内丹为主旨,长寿成仙为目的。其要义是以阴阳二气的配合,进退变化,阐明修炼的公理及方法。”这本书是道教内丹术的经典著作之一。
         到了晋代,著名的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葛洪所著的《抱朴子》,全面总结了先秦以来的神仙信仰,论述了各种养生术,如守一、行气、导引、辟谷、房中、炼丹、符箓、医药,讲自身修炼的长生久视之道和修齐治平处世之方。当然,这本书不只是道家养生著作,还是相当优秀的文学作品。
         到了南北朝,北魏道家大师寇谦之,对传统教法进行了很大改进,废除张道陵许多教法,改为礼拜求度为主,服食丹药闭练精气为辅,并制定乐章诵戒新法。他创立天师道,得到当时朝廷支持,魏太武帝接受他的奏议,亲临道坛,接受天师道符箓,成为道教信徒,天师道得到大兴。后来,陸修静奉召广集道经,整理道家轶文,奠定了《道藏》的初步基础。南朝齐梁时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陶弘景,隐居茅山,,搜集整理道经,创立茅山派。
         隋唐时期的道教发展很快。李渊起义时,充分利用了发生在位于秦岭北麓的楼管道教的影响,道教对李渊统一天下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又因老子姓李,李渊联宗,认老子是其远祖,在楼观大兴土木,修建宗圣宫。李唐皇便崇信道教,令天下都读老子书。在此期间,将老子《道德经》传到朝鲜半岛,引起国际社会对道教的重视。这个时期出现的好几位历史上有名的道教学者:孙思邈、成玄英、司马承祯、吴筠、施肩吾、杜光庭,他们的著作,在养生、医疗、保健方面,在道士研习、修行的具体内容方面,都有新的研究。
         “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这条俗语出自一个家喻户晓的道家传说。八仙中的真实人物钟离汉、吕洞宾,是唐末宋初年间的道教学者,另有张伯端和陈抟,他们的修行和专著,使道教内丹学和宋代儒家理学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金元时期,整个社会发生了剧变,传统的道教已不适应当时的社会现实,就出现了“太一”、“真大”、“净明”、“全真”等新教派。陕西咸阳人王喆(王重阳)在钟、吕、张伯端内丹理论基础上创立了全真派。此后,王重阳又陆续收了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等人,世称“全真七子”。王重阳对弟子们说,所谓“全真”,就是“全其本真”,即使全作为人性命之根本的精气神三要素,使其不受污损。
         在王重阳的弟子中,丘处机道行最高,他和成吉思法之间还有一段传奇般的故事。在金元逐鹿天下的过程中,居于北方的成吉思汗听到丘处机的故事,便雪山召见了他。成吉思汗问治理天下良方,他回答说以敬天爱民为本,问长生久视之道,告以清心寡欲为要。就这样,他取得了信任,被尊为神仙,授爵大宗师,总领道教。成吉思汗按照丘处机的谏言,统一天下,成为一代雄杰。这个时期,全真派大兴。这是道教有史以来少见的振兴。
         到了明清时代,道教世欲化倾向明显,在民间影响广泛。明代的道教大师张宇初,张三丰,清代的著名道士王常月、娄近垣、刘一明,都有著作留世。解放以后,国内出现了从来未有的安定局面,经济基础比较巩固,人民生活有了保障,道教也随之稳定下来。全国道教人士一般都有正当职业。常言说,名山皆有道。许多道观有林有地,道士自食其力,他们不仅生活安定,还在保护森林、文物,道学研究,为老百姓医治疾病,做出了贡献。1957年,中国道教协会成立,会址设在北京白云观内。道教著名学者陈樱宁曾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主编《道教会刊》,著有《道教与养生》《黄庭经讲义》等。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出现了经济飞速发展,对于宗教政策的贯彻更加到位,不少道观恢复了原有资产和规模,道教得到空前重视,人民群众对于道门中人非常尊重,道教的发展振兴,为百余年来所少见。恰在这个时期,楼观台道观道长任法融先生担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他是当代玄门大师,著名传统文化专家,易学专家,养生学者及践行者,出版《道德经释义》《太上老君养生二十四字诀》《黄帝阴符经黄石公素书释义》《周易参同契释义》,讲学于世界各地,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2007年成功举办了中国(西安·香港)国际道德经论坛,来自世界17个国家和港、澳、台三地的道教人士、专家学者300余人参加了学术交流活动。“和谐社会,以道相通。”这个提法不但成为风靡神州的口号,而且已经被大众理解,人不远道,道化人心,已成潮流。
 
 二   养生思路——人人心中有道
        经历了长久的认识与实践,道家形成特色鲜明的养生思路:是在天人合一的生命原则中顺应天地,是在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中亲近自然,是在清静无为的精神境界中融入世界,是在长生不老的终极追求中珍爱生命。这种认识,非常有见地。
        由于道家长久,方法多样,门派众多,养生思路也不是单一的。
         1、“我命在我”,积极的养生态度。2007年春天举办的国际道德经论坛,任法融大师作了《和谐世界,以道相通》专题演讲。他在演讲中,当场请大家尝试:每个人在各自的座位上不要动,自然坐定。要求:双目微闭,全身放松。目不外视,耳不外闻。尽量让自己安静下来。要做到将心中的是非、好歹、喜怒、哀乐全部放下,静静地,定定地,到了这个境界后,百般的欲望念头扫涤干净,只剩下本人的真性,这就是“道”,是“道”赋诸人身的“理性”。儒家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也是这个意思。
         当然,这样的“道”,与老子所讲的“道”,不是一个概念。但是,到了这个境界,就到了老子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也算得道了。
   “我命在我,不属天地”是道教经典《西升经》中的一句名言。东晋时期葛洪的《抱朴子·内篇》中也说:“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齐梁时期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中也引用了这句话。可见,它的影响极大,现在已广为人知。
   这是道教的教义之一,也是一种积极的养生观。它的意思是,个人的生命,同天地一样,都是由自然之气所化生,因而修道的人只要依道守气,返本归根,凭借智慧通过造化之理,利用阴阳之机,就可以与道同在。强调个体生命可以由自我掌握,而不由天地操控。
        2.天人合一,明智的生命原则。道家养生名著《黄帝阴符经》有许多注释,其中宋代任照在注释中说:“阴者暗也,符者合也,故天道显而彰乎大理,人道通乎妙而不知,是以黄帝修《阴符经》以明天道,与人道有暗合大理之妙,故谓之阴符焉。”说明人道与天道是暗合的。
        “暗合”,是指天道的自然运行、日月往来,阴阳升降,消息盈虚,必然会生成寒暑交替、昼夜晦明、春夏秋冬、风云雷雨等现象。通过这些现象的升迁变化,随之就自然生成万类之物,天地人及万物之间都暗含着相互形成、相互生养、相互感应、相互克害、相互扶助、相互依赖的造化之机,因而事物的成败兴衰、生死存亡吉凶祸福,天地与万物之间、万物与人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人与人之间,均在暗处默契着相互偷夺、相互窃取、相互损耗的造化之机。
        其实,《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天一合一理论,也是这个意思。人体的内环境与外部的自然环境是一致的,二者有共同的生成、变化、兴衰、存亡规律。
        3、顺其自然,理性的养生态度。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取法于自然)。人不能悖拗自然,只能去顺应自然规律。崇尚自然是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六淫之邪”的侵袭。(“六淫之邪”,泛指风寒暑湿燥火等外感致病邪气。)还有一个方面,“自然”不单指人生存的自然环境,还指人的自然状态。人之初,婴儿时期,是自然的,天真的。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婴儿心地纯素、率真,生命力旺盛,是人生最有元气的阶段。“专气致柔”的“专”,是专一的意思。一般人因私欲妄念的干扰,心神较乱,不能专一。婴儿又是“至朴”“至真”的,老子主张返朴归真,这样才能接近自然状态。人们保持淳朴的自然性情,不炫机智,不用狡诈,返朴还淳,社会就会一片清风朗月。比如人的饮食,自然状态下的粮、菜、蛋、肉、 水,是最纯净最有营养的,而经过加工,经过化学处理,经过现代商业手段经营后的“产品”,就改变了原来的品质,对人体的健康有害。再如:人的饮食结构,先前以粗茶淡饭为主,有些人却刻意讲究山珍海味豪宴大餐,肉腻大饱,酗酒铭酊,结果五脏不调,六腑不泰,破伤元阳,气血滞塞,不能尽享天年。
       4.清净寡欲,淡泊的处世境界。古今中外,凡是养生保健的著作,都要涉及人的神情、心理、情绪,注意调摄精神、舒畅情志,也就是精神养生,当今叫保持心理健康。这方面涉及的问题很多,但是它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清心寡欲。
   老子所弘扬的“道”,它的10大特征:虚无、自然、清静、无为、纯粹、素朴、平易、恬淡、柔弱、不争,体现在人身上的,也就是一个修道者必须具备的心态,只有 “清心寡欲”,这是根本性的要求。老子的《道德经》,提到“不见可欲”、“无知无欲”、“少私寡欲”、“圣人欲不欲”,“罪莫大于可欲”,反复出现“欲”,教导人们化除贪欲之心,只有这样,才能致虚宁静,见素抱朴,返归先天本性。
        5、性命双修,独创的修炼方略。道教内丹派以“性命”为修炼的核心内容。全真教的重要修炼理念,是以性命双修为主。什么是“性命”?“性”是人的自然秉赋,是人秉太和中的一点真灵,这点真灵,虚而不昧,在人身上即为性(元神)。通俗地说,“性”就是心性。“命”是后天的精气(形躯),通俗地说,是指人的形体、躯体。性与命,形影不离,命无性而不立,性无命而无依,就像人与屋子的关系,先有人,然后因人造屋,人与屋不可分离,相依而存。全真教祖师王重阳认为,根者是性,命者是蒂,宾(客)为命,主为性,因而修炼的功法,主张全性、全命,才能修成真身,也就是说“性命”双修,方为“全真”。
        宋代张伯端开创的南宗重命,主张先命后性,即从命功下手,以性功为圆满。全真道主张先性后命,从性功下手,及于命功。两家虽有先后的不同,并不偏重一功,实质一样,要将有形的躯体器官和无形的精神意识合而为一。这种“双修”,说明养生修炼不是单纯的延年益寿,而是整个人生的修养。道人要依靠这个方法不断修持。延长寿命不是道教修持的目的,其目的是道德修养、人格修养、精神解脱,以老子思想的道德为核心,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在这一点,与儒家、佛家是相通的。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正心诚意作为人生的起点,主张复性、尽兴、率性,佛家讲明心见性,立地成佛,“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指佛法,“色”指有形世界。)可见三教的理论,殊途同归。
         6..众术合修,兼容的多套功法。在道家修炼白云山上,有人问修炼师父抱朴子:“方术繁多,实在难以精备,除了置备金丹以外,其余可修持的,哪一种好呀?”抱朴子回答说:如果没有得到重要的的方术,其中那些小的也不能不尽量知道一些。我们要凭借众术共同促成长生。这就是众术合修的意思。
       长期以来,道家的养生方术繁多,每一项都是具体的,有限的,而“道”是无限的。人的生命个体形形色色,每个人在后天受到的干扰损亏不尽相同,在精神与躯体保健方面应有不同的侧重和方式,不能单一地修持某一种,不能长期地因循下去,必须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各门派之间也是一样。比如,在道教发展史上,全真派道士讲修身养性,正一派的道士也一样。正一派的源头茅山、合皂山和龙虎山的符篆,都有修身养性的高道,并有著名的道教经典。陶弘景和司马承祯都是茅山祖师,他们著述的《养性延命录》和《坐忘论》,不仅是道教经典,而且也是中国文化思想史的名篇。还有,作为一个修持者,因为人的养生涉及精神与形体,主观与客观,动与静,观念与行为,智慧、知识与生活习惯,领域广泛,方法自然应该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