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陕西省道教协会

论楼观道之得名、材料辨析及传授承继

时间:2017-12-14    来源:陕西道协网站整理    作者:寇凤凯

国内外学术界对于楼观道有很多的研究,专题的研究方面以王士伟的《楼观道源流考》为代表,道教通史性著作多以介绍为主,陈国符在《道藏源流考》中辑佚了很多楼观道的材料,而且在《道藏札记》之“楼观考”中详细论述其发展情况。牟钟鉴、胡孚深、王葆炫在《道教通论——简论道家学说》一书中,概述楼观道的发展历史后,认为南北朝后期文化融合潮流对楼观道的教义和法术有影响,楼观道派兼容北方天师道和南方上清派、灵宝派的特点。任继愈《中国道教史》在介绍楼观道派的发展后,专门有一部分来讨论楼观道在经典、组织制度能方面都受到南方影响。卿希泰在《中国道教史》中通过对楼观道的介绍,认为楼观道派的独创性不多,对道教的发展贡献不大。樊光春在其四本专著中均介绍了楼观道的源流、演变、经典及当代的情况。曾维加对楼观道派宫观制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认为楼观道派的发展,对道教的影响在于道教教徒走向低龄化和贫民化,道教管理更加严格化。曹志杰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北朝时期楼观道派发展研究》中对楼观道的情况进行了简略介绍。台湾张炜玲在《道教学探索》第叁号、第肆号发表《北朝之前楼观道教修行法的历史考察》与《关令尹喜神化研究》,仔细分析了楼观道的源流、演变。该研究存在的问题是以《仙鉴》为底本,而没有考察其记录之来源,对基础材料之间的关系辨析不清楚。本文讨论关于楼观道的最基本的几个问题,分别是得名、材料辨析及传授承继。

一、论楼观道之得名

关于楼观道之得名,有两种歧异,一则尹喜结草楼时,便命名其楼为“楼观”,还是其后周王命名为“楼观”。二则是周康王命名为“楼观”,还是周穆王命名为“楼观”。
《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引《楼观本起传》认为尹喜结草楼时,便命名其楼为“楼观”,“楼观者,昔周康王大夫关令尹之故宅也。以结草为楼,观星望气,因以名楼观。此宫观所自始也。问道授经,此大教所由兴也。……始皇建庙于楼南,汉武立宫为观北,晋末谒版于今尚在。秦汉庙户相继不绝,是皆历代钦崇,实为福地,登真得道之士,世不乏人。”《云笈七签》卷一零四引《楼观碑》云:楼观者,昔周康王大夫关令尹喜所立也,以其结草为楼,因即为号。《太上混元实录》云:“以其因结楼观望,故号此宅为楼观。”“今之楼观即尹大夫关令故宅焉,其望气草楼及老君所乘车今犹在瞩。”《混元圣纪》卷三云:“初,尹喜志慕道术,少好三坟八索之书,善天文纬侯,乃结草为楼,仰观乾象,精思玄道,号为楼观。”
《一切道经妙门音义由起》引用《楼观本记》认为是周康王因为尹喜结楼望气而将其草楼命名为“楼观”。《一切道经妙门音义由起》引《楼观本记》云:“楼观者,本乃周康王大夫卜居之宅也。大夫姓尹,名喜,字公丈,本天水人也。风神秀雅,不修俗礼。眷言此地,知必成真,乃结草为楼,瞻星候气。康王闻之,修理院宇,以其因楼观望,故号此宅为楼观焉。”《上清道类事相》卷一亦是如此认为。《上清道类事相》卷一云“尹喜《楼观本记》云:昔周康王闻尹先生有神仙大度之志,乃拜为大夫,因号喜宅为楼观,在后周穆王为修此观,召幽逸之人为道士,置其中,自尔相承,至令不绝。”
《玄品录》与《玄元十子图》认为是周穆王改草楼为楼观。如《玄品录》卷一云:“初文始遇老子函谷关,以周康王昭王时,于终南作草楼以居,至穆王修其草楼改为楼观,以待有道之士。”《玄元十子图》云:“关令尹喜,周大夫也。老子西游,喜望见有紫气浮关,知真人当过,候物色而迹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为著书,喜既得老子书,亦自著书九篇,名《关尹子》。今陕州灵宝县太初观,乃古函谷关,候见老子处。终南宗圣宫,乃关尹故宅。周穆王修其草楼,改号楼观,建老子祠。道观之兴,实祖于此。老子授经后,西出大散关,复会于成都青羊肆,赐号文始先生,即庄子所谓博大真人者也。”
对于上述歧异,《要修科仪戒律钞》有清楚地讲述,该经卷一二引《本记》云:“周康王时,文始真人结草为楼观,占星候气,真人得道。后周穆王钦尚遗躅,重葺屋宇,号为楼观焉,并为真人建庙立祠。秦始皇三十一年,又于真人南置老君庙。”即,周康王时,尹喜结草为楼,就命名其楼为楼观。周穆王在修葺时,予以正式认可。恰如《楼观碑》所云:“楼观者,昔周康王大夫关令尹喜所立也,以其结草为楼,因即为号。”
如下表所示:

观点 出处
尹喜结草楼时,命名其楼为“楼观” 《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引《楼观本起传》、《云笈七签》卷一零四引《楼观碑》、《太上混元实录》、《混元圣纪》卷三
周康王命名为“楼观”。 《一切道经妙门音义由起》引用《楼观本记》、《一切道经妙门音义由起》引《楼观本记》、《上清道类事相》卷一
周穆王命名为“楼观”。 《玄品录》与《玄元十子图》
周康王时,尹喜结草为楼,就命名其楼为楼观。周穆王在修葺时,予以正式认可。 《要修科仪戒律钞》卷一二引《楼观本记》
 
诸经所引《楼观本记》除上述歧异外,余下内容均相同,表明各经的说法均来源于《楼观本记》。这两种歧异或许源自于诸经引用《楼观本记》时,没有原文照引,而是根据各自的解读,作了不同程度的加工。虽然,一个基本事实是确定的,即:尹喜搭建了一栋草楼,主要用于观望或望气,所以其被称为“楼观”。此处的道教就被称为“楼观道”。可见,“楼观道”是以建筑物的样式——楼及其功用——观望而得名的。这与上清派、灵宝派、三皇派以及三洞派等根据所传授的神学经典而得名不同,也不同于天师道因其创教者自称“天师”而得名,更与茅山宗以其所处之地名而得名殊异,因而比较有特色。

二、关于楼观道的材料介绍与辨析

楼观道的最原始的材料为《楼观仙师传》、《楼观本记》及某些古楼观碑文。
(一)《楼观先师传》又称《楼观先生本行内传》、《楼观先师本行内传》,简称《楼观内传》、《本行内传》、《楼观本行传》。(元)朱象先云:“楼观为天下道林张本之地,自文始上仙之后,登真之士,无世无之。阅诸仙史,不一而足。始以大和尹君别作《楼观先师传》于晋,次则精思韦法师述之于后,周末则尹尊师文操续之于唐,合三十人,各一列传,为书三卷,垂世久矣。”即《楼观先师传》先由尹轨(魏晋时期)撰1卷于晋,(后周)韦节(496-569)续撰1卷,(唐)尹文操(622-688)再续1卷,共成3卷。朱象先云:“至元己卯,象先来自渐右,往礼祖庭,因坐夏于经台,得熟其书。乃知地灵人胜,源深流长,诚非偶然。第以报之编续,未洽见闻,遂节其缓九,录其要一,各系以赞,总为是碑。”即,其于楼观征集史料,在《楼观先师传》的基础上,增补编成《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
《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共录有自尹喜至李志柔等35人,根据时代划分,尹轨仅撰“尹喜”,韦节撰述尹轨、杜冲、彭宗、宋伦、冯长、姚坦、周亮、尹澄、王探、李翼、封衡、张皓、梁谌(247-318)、王嘉(300-386?)、孙彻(302-376)、马俭(341-439)、尹通(398-499)、王道羲(447-510)、毋始光、陈宝炽(473-579)、李顺兴(502-604)、张法乐(?-554)。尹轨、杜冲、彭宗、宋伦、冯长、姚坦、周亮、尹澄、王探、李翼、封衡、张皓等十二人乃处于魏晋之前的传说阶段,前7人生活于西周至春秋末期,根据道教的产生时期,是不太可能的;后5人“其具体人物未必史有其人,但考诸战国及秦汉史籍,其事在当时条件下却完全有可能出现。”王士伟的推理如下:
“首先,战国至秦汉以来的君主在楼观建庙立观,招致神仙方术之士居于其中是完全可能的。”
“其次,道家思想在秦汉时期曾出现一股神学化的倾向,在这种思潮中,隐居于终南山楼观的隐士逸人逐步向方仙道转化,与神仙方士一起在楼观创立一个新的道教宗派,也是完全可能的。”
“第三,这些楼观隐逸,因其影响不大,名声不著,所以除封君达(封衡)一人外,都名不见经传,其姓名、事迹均无文字记载。但是,在楼观范围内,这些隐逸的姓名、事迹却完全有可能通过口耳相传遗留下来。在流传过程中,其姓名、事迹难免有错讹,有遗失,有夸张和神化,但终究属于有一定根据的传说。”
尹文操撰韦节(496-569)、侯楷(487-573)、王延(519-604)、严达(514-609)、于章(532-614)、岐晖(559-630)、巨国珍(574-634)、田仕文(568-643)。朱象先在节录《楼观道内传》的基础上,增补了尹文操、梁筌、尹志平、李志柔等四人。
在《道藏》中,《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要修科仪戒律钞》、《上清道类事相》、《历代崇道记》、《道教灵验记》、《太上老君年谱要略》、《太上混元老子史略》、《混元圣纪》、《太上混元实录》、《玄品录》等引用《楼观先师传》。而《玄品录》为元代末期张田雨于1335年所撰。可见,1335年之后,《楼观先师传》才亡佚。

撰写者   被撰写者 被撰写者的生活年代
尹轨(魏晋时期) 《楼观先师传》1卷 尹喜  
(后周)韦节(496-569) 续撰1卷 尹轨、杜冲、彭宗、宋伦、冯长、姚坦、周亮 西周至春秋末期
尹澄、王探、李翼、封衡、张皓、梁谌(247-318)、王嘉(300-386?)、孙彻(302-376)、马俭(341-439)、尹通(398-499)  
王道羲(447-510)、毋始光、陈宝炽(473-579)、李顺兴(502-604)、张法乐(?-554) “其具体人物未必史有其人,但考诸战国及秦汉史籍,其事在当时条件下却完全有可能出现。”
(唐)尹文操(622-688) 再续1卷 韦节(496-569)、侯楷(487-573)、王延(519-604)、严达(514-609)、于章(532-614)、岐晖(559-630)、巨国珍(574-634)、田仕文(568-643)  
朱象先(至元年间) 《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 尹文操、梁筌、尹志平、李志柔 (《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缺少焦旷、牛文侯、郑法师)
 
(二)、《楼观本记》,又称《楼观记》,今亦亡佚,今人多将《楼观仙师传》与《楼观本记》误认为同一种材料,误矣。《混元圣记》、《太上混元老子史略》与《云笈七签》等均同时引用“《楼观先师传》及《楼观本记》或《楼观记》”。可见它们是不同的。
《要修科仪戒律钞》卷一二引《楼观本记》云:“周穆王尚神仙,因尹真人草楼之观,遂石幽逸人量为道士,以其器均巢许德为物范,故令修弘道事。”
《混元圣纪》卷一“秦始皇帝”:“元年乙卯,在位三十六年,庚辰初并天下为皇帝。二十八年壬午,封禅泰山,乃建老君祠于楼观之南,躬行飨祀。老君降于祠,授帝以《鬼林经》策使鬼神之所付。出《楼观传》。”
《一切道经妙门音义由起》引《楼观本记》云:“尹喜遇老君,老君拜喜为无上真人,号曰文始先生,方远观四海八弦之外。又上升九天,谒太上玉晨大道君焉。道君令下化西域,条支、安息、昆吾、大秦、罽宾、天竺,周流八十一国,作浮屠之术,以化胡人。”
《楼观本记》云:“周穆王好尚黄老,闻仙师杜冲有至德高行,遂师之。因追抑遗迹,崇构灵坛,仍招四方幽人逸士,以绍玄业,并道均巢许德为物范。故天子揖之而不臣,诸侯礼之而不爵,朝野以其弘修道事,故以道士为号焉。周平王东迁洛邑,度道士七人;秦昭、秦庄二王度道士七人。汉文帝尤尊道德,屡招幽逸之人,度为道士,常使满二七人。汉武帝亦好神仙,置道士二十一员。晋武帝特致崇仰,乃度道士四十九人。”
陈国符先生言:“《文始传》既系伪书,《楼观本起传》亦系降笔或依托。而《楼观本记》盖与《楼观本起传》有关。故上文所述楼观原始,亦不可据。”所以,《楼观本记》不可以作为单一论证依据。
(三)、关于古楼观碑文,主要有(元)朱象先所编《古楼观紫云衍庆集》,收录唐宋至元代早期的十几方碑文,具体包括《大唐宗圣观记》、《大唐宗圣观主银青光禄大夫天水尹尊师碑》、《大唐圣祖玄元皇帝灵应碑》、《大元重修古楼观宗圣宫记》、《大元清和大宗师尹真人道行碑》、《大元宗圣宫主李尊师道行碑》、《古楼观系牛柏记》、《终南山重建会重观记》、《文仙谷纯阳洞演化奄记》、《玉华观碑》、《大宗圣宫重建文始殿记》。近人孙浮生辑录《古楼观志》,收录今人所能见到的古碑文数种,他在《碑碣》中言:“即汉晋碑碣,亦成吉光片羽,渺不可得矣。此次蒐罗,以唐开元者为最早,惟元明清为多。”唐代碑文仅有《唐老君显见碑》、《宗圣观序》、《大唐宗圣观主银青光禄大夫天水尹尊文燦道行碑序》。其余皆为元明清时代之碑文,具体包括《楼观大宗圣宫重修说经台记》、《终南山古楼观重建文始殿碑》、《重修古楼观记》、《重建惠灵观碑记》、《重修洪妙庵记》、《东华观建修玉皇阁记》、《楼观宗圣宫重建三清殿记》、《重修吕公洞记》、《显灵峰玄帝庙碑记》、《重修五祖七真殿碑记》、《重修吾老洞殿宇记》、《重修吾老洞上院记》、《重修吾老洞老君庙碑》、《重修楼观记》、《重修楼观台记》、《重修说经台》、《重修楼观台碑记》、《重建说经台记》、《募建田谷钢骨水泥桥记》、《补修纯阳洞碑记》、《重修吾老洞》、《仰天池半截碑札录》、《老君墓碑》、《增修说经台各下院并清盩山场租地碑》、《辛口峪凤凰山玉皇庙碑》、《重修朱仙庵记》、《玉华观碑并序》、《铁索桥碑》、《又重修铁索桥碑记》、《十方重阳万圣宫记》、《栖云王真人开涝水记》、《终南山重阳祖师仙迹记》、《重阳成道宫记》、《重修说经台碑记》。此外,尚有王忠信编《楼观道教碑石》(三秦出版社,1995)。
(四)、一些后出的经典引用这些最原始的材料,如(元)赵道一《历世神仙体道通鉴》、《丹台新录》、《三洞群仙录》、《仙苑编珠》、《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要修科仪戒律钞》、《上清道类事相》、《历代崇道记》、《道教灵验记》、《太上老君年谱要略》、《太上混元老子史略》、《混元圣纪》、《太上混元实录》、《玄品录》等。《三洞群仙录》引用(宋)贾善翔《高道传》与《丹台新录》。卿希泰先生言:“《历世神仙体道通鉴》第8、9、29、30诸篇楼观道士传记,系据宋贾善翔《高道传》《高道传》或即取材于《楼观内传》。”陈国符先生亦言:“考《仙鉴》传文,本《高道传》;而《高道传》或亦取材于《楼观内传》也。”
《高道传》与《楼观内传》究竟有何关系呢?《三洞群仙录》中两次引用《高道传》中关于“侯楷”,如下:
A《三洞群仙录》卷四引《高道传》:道士侯楷字法光,京兆人也。魏正始中为道士,授天文秘诀,晨夕之奉,久而愈勤。卜居于寒谷,行三奔术,诵《大洞经》及《三皇内文》劾召之法。其居有清泉环流,三松偃覆,洒然幽寂,固定为栖真之所,遂号三松观。
B《三洞群仙录》卷十一引《高道传》:侯楷字法先,十四,师正懿先生学道,先生曰:汝束心励节,于道不懈,苟非栖隐山樊,不易得也。楷曰:道在方寸,何必山樊。先生曰:吾固知之,然神仙多托岩薮,及成真之后,出而同尘。
C《仙苑编珠》卷中引《楼观传》:“侯法师名楷,字法先,年十四,师陈宝炽,传受真诀。谓曰:尔身佩经法,正宜入山,勿失时也。对曰:入山虽得妙之本,背师乃犯科之深,愿终侍奉。年五十二,方遂所修,感灵泉吐液,奇树含烟。年八十六仙去。”
D《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法师名楷,京兆人。魏正始中(240-249),礼贞懿(陈宝炽)受道,奉侍师门历三十载,坚苦不懈。师蜕之后,入寒谷结庵,泉甘木茂,人境清胜,名曰三松观。门徒追求而集,皆木食润饮,道术相志,怡然有巢许之风。人有为鬼魅相害者,皆来乞救,以符逐之,无不立安。
此A与B两处引用同一人,但所述内容不同。前者重在描述侯楷之法术及住址,后者重在描写侯楷与陈宝炽之对话。且后者所述与C处的内容相近,明显表明其来源一致。A与D相比,D未载“行三奔术,诵《大洞经》及《三皇内文》劾召之法。”此内容亦未见于B与C,显然是《高道传》之增饰。并且,D中陈宝炽封号为“贞懿”,而B中录为“正懿”,属于转述失误。《历世神仙体道通鉴》卷三十亦称陈宝炽为“正懿”,因袭了《高道传》之误。《历世神仙体道通鉴》中关于“侯楷”之记录亦有“行三奔术,诵《大洞经》及《三皇内文》劾召之法。”且对B、C、D中之内容又加以增饰。由此来看,《高道传》确实取材于《楼观内传》,且作了一些增饰。《历世神仙体道通鉴》参照了《高道传》,作了更多增饰。
《丹台新录》仅见于《道藏》之《三洞群仙录》中,故其情况不可而知。

三、关于楼观道的传授承继表

关于楼观道的传授承继表有五人做过,任继愈、卿希泰、樊光春、陈国符、张炜玲。陈国符最早在《楼观考》中列出《楼观道士授受表》。卿希泰所列楼观道传授系统,仅增加韦节、田仕文、尹文操三者之间的传授。任继愈、樊光春亦如此。任继愈将“牛文侯”误作“朱文侯”。
陈国符与卿希泰均认为尹通传给牛文侯、王道义、尹法兴三人,而没有毋始光。任继愈则认为尹通传牛文侯,牛文侯传王道义与毋始光,而没有涉及尹法兴。樊光春则认为尹通传尹法兴、牛文侯,牛文侯传王道义与毋始光,亦未涉及尹法兴。可见,尹通传给牛文侯是确定的,分歧在于尹通与尹法兴的关系,牛文侯与王道义的关系,牛文侯与毋始光的关系。
尹通(398-499)、牛文侯(457-539)、王道义(447-510)三人为同时代之人,据《历世神仙体道通鉴》卷三十载:“太武好道,钦闻其名,常遣使致香烛,俾之建斋行道。自是四方请谒不绝,而通(尹通)惟以功德为怀,与而无求,散而无积。时有铚法兴及牛文侯、王道义与其徒七人,继踵而来,共希灵迹。”即,尹通主持楼观道时,颇为出名,尹法兴、牛文侯、王道义相继前来。《历世神仙体道通鉴》卷三十又载:“道士王道羲者,魏时人。博览群书,兼明纬候。知终南有尹喜登真之所,后魏孝文帝太和中,自姑射山将门弟子六七人来居之。初,道士牛文侯、尹灵鉴等四十余人,敷弘道化,朝野钦奉。时岁歉,常住之资殆不充给。”即,牛文侯早于王道义来楼观。尹通499年仙逝后,牛文侯主持楼观道,所以才有《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所载:“法师(王道义)并州人,魏太和中,师牛文侯。”也就是说,尹通在世时,曾传授牛文侯、王道义,其仙逝后,牛文侯传授王道义。
《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载:法师(毋始光)猗氏人,幼业坟籍,旁求象纬,既而叹曰:高蹈物表,非世教所及也。遂礼牛文侯先生,问五千要旨。先生曰:迎之无首,随之无后,果何物邪?子能默识,道在是矣。法师忽释然如去阕膺之物,自此口诵身行,事符理顺,执古御今,六通四辟矣。”此即表明,牛文侯传授毋始光。
《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并未记录尹法兴,仅上引《历世神仙体道通鉴》卷三十证明尹通在世时,尹法兴来楼观学道。据此,尹通与尹法兴是有传授关系的。且《道藏》没有关于尹法兴的任何记录,其生平年代亦无从得知。
总之,499年之前,尹通传授牛文侯、王道义、尹法兴,499之后,牛文侯传授王道义、毋始光。张炜玲亦认为“以王道义长于牛文侯,且王道义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中(477-499)率门弟子六七人至楼观,时尹通仍在世,自以尹通为师较有可能,因此笔者亦主此说。”
张炜玲将楼观道的历史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是由周秦历汉入魏、晋——楼观传说阶段:第二是魏晋由传说过渡到较为可信的传承期;第三,北魏奠规模、楼观道正式形成期:第四,西魏至隋初,高道辈出,并吸收南方上清派教义经典之融合期。樊光春将“楼观教事传承”,分为3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为传说阶段。最早为尹喜,次为尹喜从弟尹轨及弟子杜冲、彭宗,先秦有宋伦、冯长、周亮,秦汉时有尹澄、王探、李翼、封君达、张皓等相继传承。第二阶段为楼观道。第三阶段为,楼观入全真之后。二者的分期大同小异,都认可尹通在楼观道传承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楼观道传承至尹通,其自身的传授承继系统才得以落实。此时期道士以尹通为首,与弟子牛文侯、尹法兴、王道义等四十余人,于楼观敷弘道化,修观宇、购集真经,救济饥寒,广施功德。楼观道团势力大兴,并奠下基础,受到历代统治者的崇奉,成为北方道教的大宗。

四、余论

楼观道在中国道教史上影响很大,为道教的传承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现今所见关于楼观道的材料,如《历世神仙体道通鉴》卷三十是全真道士之手。全真道及时记录和保存下来楼观道的材料,使其免于湮没无闻。楼观道是中国最早的宫观道教的组织形态,或许对全真道也有影响,表现在:第一,陕西全真道是在楼观道旧址上建立和发展的;第二,全真道继承楼观道的化胡说,加以坚持发展;第三,楼观道编有《无上秘要》,全真道亦修《玄都宝藏》;第四,全真道与楼观道都认可道教的源头是老子授经尹喜。